创新驱动的四重维度——基于方法论视角的分析

作者:甘文华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发布时间:2016-07-21 阅读量:0

[摘要]从作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方法,到国家竞争的重要战略,实现这一飞跃的是对创新本身的创新。“十二五”规划把创新驱动作为我国新的发展战略,是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既是对创新活动、创新规律认识的深化,又是创新思维运用的具体体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从方法论的视角来观察,创新驱动已经从原来封闭的、单个的、技术的、人造环境的创新,向全球配置创新资源、区域合作创新、非技术性创新、生态自组织系统等新的创新模式演进,这对于我们的创新驱动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区域创新;软创新;创新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1-0049-04

进入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重心前移,从综合国力的竞争前移到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100多年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从发明创造等智力活动中提出来,并对创新重新定义,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了生产体系”。美国竞争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继而将研究方向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为国家之间的竞争,第一次使用创新驱动?穴innovation-driven?雪一词,以此为理论基础,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后提出“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全球竞争力研究报告(2007)》更把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发展的最高境界。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正式把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列入“十二五”规划建议。当前,我国诸多省区市把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为赢得未来积极布局。创新驱动的大战略,既继承又区别于作为企业竞争方法的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发展,更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运用和生动实践,从方法论的视角看,创新驱动有以下四重维度:

一、开放式创新:全方位配置创新资源

与开放式创新相对应,传统的创新理念认为,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企业而非个人或政府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根本秘诀,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为此,众多大型企业都建立起了企业实验室,如杜邦公司的杜邦实验室、朗讯科技公司的贝尔实验室、IBM公司的沃森实验室、HP公司的中央实验室等。同时,企业必须严格保护、控制其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以确保技术保密、独享和垄断。在这一封闭的模式下,企业自主研发、生产、销售产品,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市场份额、生产周期、景气指数、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众多企业也凭借这一模式,取得市场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回报。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在造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封闭创新模式也导致了“硅谷悖论”,最善于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往往也是最不善于从中赢利的企业,一方面是高额的研发投入成本,另一方面是竞争者快速跟进。尽管企业内部拥有许多研究人员,他们不知疲倦地研究创新项目,但是依然难以用创新来实现持续的增长,研发成本持续增长,产出却越来越下降,企业深陷“创新困境”之中,企业如果不创新,就难以生存;如果创新,则面临巨大风险,甚至陷入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放式创新逐步取代封闭创新模式,在企业内部和外部配置和运用创新资源日益成为企业创新的新模式。

首倡开放式创新的是哈佛大学技术学系和企业学系教授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他强调,企业竞争的优势往往来源于更有效地利用其他人的创新成果。企业应合理利用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创新,不仅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自身的研发机构上,还应积极寻找外部的合资、技术特许、委外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或者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尽快地进行创新并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产品与利润。为了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创新收益与更强的创新竞争力,开放式创新不仅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而且迅速成为国家驱动战略的重要方法。

打破企业边界和国家疆域,搜寻外部可能的创新源,是开放式创新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开放式创新强调创新的开放性和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即使是研发能力很强的企业,也不再满足于关门研发,而是试图打破自身的研发围墙,或创新外包,或在异地甚至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因此,创新不仅是让聪明的人为我所有,更应该是让所有聪明的人为我工作,创新的来源也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应该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同业竞争者、相关支持部门。企业之间对竞争资源的关注,不仅是人才,更是寻找发现人才、发现聪明的点子、观念、思想的能力,并有限地加以整合,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规则,正在为先者生存的新进化论规则所取代。

组建创新网络,零距离对接世界先进技术,是开放式创新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开放式创新强调知识的流动及合作创新,以及企业整合各种创新要素的能力。网络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时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交往方式,同样也影响着创新活动。在开放式创新的理念下,创新组织网络化成为推动创新的全新方式。通过搭建“创意集市”,“网络智库”,零距离对接世界先进技术,全球借力,以最小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实现创新价值,并获得最大化的创新收益。同时,组织内部结构要柔性化,改变不信任的内部环境,消除部分分隔和人员隔膜;在组织外部,利用互联网消除时空的隔阂和距离,“遥在”又“即时”地实现创新资源的异地共享和充分合作,以保持创新的持续性。

开放式创新改变了三次科技革命中先后形成的单极的“全球创新中心”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由多中心、多节点组成的创新全球化。创新全球化,一方面使得创新活动打破了国家的界限,破除了知识的垄断,世界被信息化、网络化推平。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布局,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创新资源,在全世界创造“平坦世界中的尖峰”。2010年,硅谷指数更提出“全球链接能力”是硅谷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不少企业仍然在进行封闭式创新,以及进行重复研发投入,这不仅导致了恶性竞争,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开放式创新,是我国企业和各级政府急需汲取的新理念,更是创新驱动的重要方法。

二、区域合作创新:创新外溢和区域资源共享

创新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充满着鸿沟,无论是科学到技术之间,还是创新到产业之间,即便是在消费者方面,创新扩散也异常困难。与世界经济多样化相一致,世界经济的区域化日益明显,正是在这一认识的推动下,区域的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或一个省区,可以是一个特定的地理边界、流域或语言区,也可以是某些资源采空区、传统工业区等具有某种共有属性的区域,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美国硅谷,意大利的“第三意大利”。这些区域的重要要素有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与创新相关的其他机构、部门。区域创新的关键,是创新的外溢机制,是区域内各类创新主体,如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及银行、协会等的有效联系,促进区域内新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商业化。同时,政府在区域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区域合作创新的关键是创新的外溢。由于地理上的邻近,共同的合作规范、文化心理和社会认同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区域内人们的信任程度、相互依存度,使得创新外溢在区域创新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节约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和创新成本。硅谷是区域创新的典范之作,尽管世界许多国家都希望能复制硅谷模式,但是,硅谷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集聚各方创新资源和发达的区域创新网络是无法复制的。在区域之内,创新外溢是重要的流动的创新资源,通过创新网络得以实现。因此,政府在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如何体现和促进创新外溢,是需要考虑的内容。

区域合作创新强调的是创新过程的交互性。创新不再是一个线性的单向的流动模式,从实验室的新发现到新产品,从新的工艺流程到商业模式,从销售方式到售后服务,而应看作是一个相互响应的闭环的循环模式,创新的高知识依赖性,不仅体现在技术研究领域,而是被放置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下的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之间的动态非线性交互模式,因此它们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在合作的环节之间产生创新。

产业集群更有利于区域合作创新的出现。在区域范围内,产业布局、科技力量、知识体系、资金要素、政策环境、文化心理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着区域合作创新,产业集群促进和推动了各类创新要素的交汇、集聚,为区域合作创新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伴随着区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汇聚、人口流动增加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受规模经济的内驱影响,不同规模等级的生产相同产品、类似产品或配套产品以及上下游产业的汇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对于企业而言,产业集聚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容易获取配套产品和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公共服务,产生人才磁场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得到知识技术外溢的好处,并在实际运行中发现产品和服务的缺口,发现创新型人才和市场机会,形成全新商业模式,在商业工程中形成创新。

三、软创新:创新人本化倾向

商业社会无时无刻都在探讨“创新”或“技术进步”。但是人们所谈论的创新,更多的是科技和技术方面的硬创新,需要工程师、博士和实验人员在实验室里日夜奋战,苦思冥想。但是现在,创新正在超越纯技术性范畴,关注和强调创新的非技术性因素和非技术性创新,2009年,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在其报告中称之为“软创新”。

所谓软创新,是相对硬创新而言的,指的是创新的非技术性因素和非技术性创新,包括机制、体制、制度、管理、政策、组织、市场、生产流程、业务模式等多方面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有大量的非技术性要素,甚至在一定条件下非技术性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共同愿景、组织结构、团队学习、创新文化、市场营销等。而非技术性创新大量发生在服务业当中,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在某些情况下,“非技术性创新”的作用和影响要大于技术性创新。

首先,软创新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创新的人本化。软创新必包含美感、故事、文化等软性元素。一部《喜洋洋与灰太郎》不仅带动了动漫市场,更带动了服装、玩具等多个行业。作为美国的标志之一,ZIPPO打火机只是一个打火机,虽然其简单的设计、卓越的性能,以及打开时的脆响都为人们所喜爱,但是关于ZIPPO打火机的故事,如战火硝烟中的士兵,用它点上一根香烟,用它照亮去写一封家书,或者在寂静的夜里把玩消磨时间,或者放在口袋里挡住了子弹拯救性命,危急时刻引导救援等,使得ZIPPO打火机拥有英雄一样的传奇色彩,被当作是男人的精神典藏。

其次,软创新讲究的是生活体验的改善。软创新并没有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变化,它是在某一细分市场上,更加关注消费者体验、更卓越的产品品质与性能、更优越的销售流程等。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星巴克?穴starbucks?雪。这家1971年诞生于美国西雅图、靠咖啡豆起家的咖啡公司,自1985年正式成立,其创造的奇迹让全球瞩目:平均每8小时就会有一家新的星巴克开张。星巴克的成功奥妙在于:出售的不只是咖啡,而是人们基于咖啡而产生的综合体验。通过咖啡,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人们的生活有两大场所,一是家里,二是公司,它们分别代表了休息和工作。但是人们还有社会交往的需求,社会越进步,人们对交往的需求就越高,星巴克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舒适的社交场所,营造“第三生活空间”。

再次,软创新从客户需求中寻找创新动力。“软创新”和突破式创新或者“硬创新”不同,软创新是一种改良,它源自市场或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工艺流程或商业模式的创造发明。这些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新,但是会变得日益重要。很多人对乔布斯的去世扼腕叹息,认为世界从此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创新领袖”(奥巴马语),但是乔布斯却没有发明新的设备,他所做的都是对原有产品的细小改变。由iPod到iPhone、iPad,只不过是在iPod内加入通话模块及拉大了iPodtouch的屏幕。就这样从iPod开始,每一个微小的创新,持续改变,都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产品。这些细小的改变,集腋成裘最终由量变而引发了质变,这才使苹果拥有了完整的客户体验和更大的商业机会。

软创新概念的出现,是对创新理论的重大修正,它极大拓展了创新的视野,全面概括了创新的内涵,准确反映了创新的本质,也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各国新世纪制定新创新战略的重点内容。

四、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的自组织

在系统论的影响下,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要素相互联接,形成创新系统,这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由于创新的动态非线性特征,系统整体性、层次性、结构、功能、系统环境等成为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抓手。但是,由于创新过程中的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倾向并不趋同,在创新的过程中目标相悖、利益冲突、需求不一致等现象时有发生,形成创新阻塞或障碍,使得创新效果不彰,创新效率不高,创新产出和市场需求、组织目标之间不协调,甚至出现创新系统失效。为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即把创新要素间的动态的复杂交互型的关系系统,构建成一个有“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以增强系统的有序性、协同性和自组织性。因此,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不断运用政策工具,分析、整合创新政策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以增进政策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创新的生态平衡。2004年12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实现繁荣》的研究报告中首倡这一新的创新模式,明确提出要在“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将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重要议题,重点讨论政府部门、产业界以及学术界如何携手共建一个系统,为彼此提供支持。

创新生态系统将创新分为不同的生态群落,即研究群落、开发群落和应用群落,三者之间如同生态环境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一样,形成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个群落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研究群落“以长远的眼光发现新知和观念”,开发群落“推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交付”,应用群落“把这些技术进步散布全世界。”受这一新的创新模式的影响,一些著名企业积极将之付诸应用。2011年,诺基亚官方博客宣布,“诺基亚与微软的长期战略联盟将打造一个全球性生态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个生态系统为运营商、开发者和消费者提供了非常好的选择。融合两家公司之间高度互补的资产和专长将让这个生态系统比其他任何业内系统都更为强大。”朱迪·埃斯特琳则在《美国创新在衰退?》一书中用即时贴等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创新生态系统对企业发展、创新的意义。

创新的自组织性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所谓自组织,指的是组织在内在作用力的推动下,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信息与能量,并自发地聚集,形成有规则结构和内在运作机理。系统特征在“遗传”、“变异”和“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不断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增强组织功能,自主地实现组织目标。创新的自组织,就是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受其内在机制作用,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成就。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自我平衡的动态系统。一个系统在遭遇外来干扰或者某些要素改变时,会失去平衡,如果系统不能为此做出迅速反应并自我调适,就会造成系统的失效。创新生态系统则在系统失衡时,能够迅速自我平衡,自我调适,从而化解系统风险,形成新的平衡。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不是简单的概念叠加,更是创新方法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而言,创新生态系统是保持创新活力和动力的重要因素,是延长经济周期、获得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为它提供自身的力量,提供了一个适宜创新的组织形式和内在动力源,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有效机制,享受创新创业成功的氛围。

创新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论视角,不仅在实践上拓展了企业、地区和国家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更在理论上为创新设置了一个动态、开放、发展的系统模式。不仅对于我们构建促进创新的官产学研合作体系具有指导意义,更对创新体系形成以后的合作方式、合作深度、合作强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思考框架。

责任编辑 魏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