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的含义及实现路径

作者:张明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发布时间:2016-07-21 阅读量:0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即指中国共产党及其辅助执政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导向实践管理的行为。为实现增强社会共识和凝聚力、化解社会矛盾和降低执政风险的目的,需要树立正确管理理念、确保导向的方向性,形成良性管理机制、确保导向的科学性,运用高效管理方法,确保导向的实效性。

[关键词]意识形态;导向;管理;含义

[中图分类号]A81,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672-2426(2013)04-0035-03

加强社会意识形态导向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新时期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首要的任务应该是界定出意识形态导向和导向管理的基本含义,明确其根本指导理念和目标任务,梳理清楚其实现路径。以往学者们研究视角大多集中于“意识形态导向是什么”、“意识形态往哪里引导”、“意识形态如何引导”等问题,而忽视了导向本身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的研究,本文尝试从管理的视域对意识形态导向行为进行研究,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的可行性路径进行探索性分析。

一、管理学视域中管理概念的梳理

在管理学或者社会生活的管理实践中,管理概念不尽一致,管理的理念也纷繁复杂。从字义上考查“管理”,古人造字讲究形似神似,故而汉字的象形意义深刻。“管”从字型上来分析是当官的举着竹节去打;“理”是指“王”法要深入到人的心“里”。“管”是手段,“理”是目的。字义演变的轨迹,从某种程度也反映了国人“理事”领域内官本位心理的沉淀,这种惯性至今影响着管理领域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维与行为。

从学理上梳理“管理”的概念,由于管理概念本身具有多义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与此同时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对管理的概念形成了不同的认知与理解。随着生产方式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人类认识领域的拓展,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管理的概念进行了各自的界定:管理学学者泰罗是这样定义“管理”的:“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1];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3];小詹姆斯·唐纳利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4]。

上述学者对于管理的定义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也存在共性的特征要素——管理的实质包含“管人+理事”两层含义。根据上述概念中的管理要素,以及在实际实践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可以从一般意义上来概括“管理”的概念: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达到组织的目的,组织内的成员从事提高组织资源效率的行为。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含义的界定

学界对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导向、意识形态管理的研究成果颇多,关于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管理的含义概念界定也有所不同。但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尚未发现有专门界定意识形态导向管理的文章,为更好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笔者在前人理论研究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进行尝试性界定和阐发。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含义的界定

意识形态导向管理是一种管理行为,在梳理管理概念基础上,我们尝试概括和界定出意识形态管理的定义。汉语中的导向是指“引导的方向”。意识形态导向即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导社会成员向着某个方向前进、最终实现某种愿景之意,从内容上应该包括“设定导向目标与任务”、“形成导向理念与原则”、“实施导向方法与手段”。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归纳出意识形态导向管理的含义。

笔者认为,意识形态导向管理是指占社会统治地位或执掌国家权力的特定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为实现其特定利益和愿景目标而在意识形态领域管理被统治者或社会成员的管理行为——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运用管理权限,围绕“谁管理”、“管理谁”、“管理什么”、“怎么管理”等问题展开的管理行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即指中国共产党及其辅助执政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导向实践管理的行为。

分析意识形态导向管理的本质,它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管理者)利益诉求的反映,也是维护自身权力和利益的手段之一。目的是通过导向管理的实践确保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持其社会引领功能和态势,最终获得被统治者(被管理者)的认同和支持,进而最大限度地统领社会意志、整合社会思想、化解社会冲突、凝聚人心和发展力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管理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实践中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必须反映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诉求、必须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相适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的效果如何,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直观体现。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的含义阐释

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社会意识形态导向管理行为涉及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目标任务和管理手段等要素有共性特点,也有个性表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的有效实现需要梳理清楚其中的运行机理。

谁管理——导向管理的主体是谁?在社会意识形态视域中人人都是参与者,但未必人人都是意识形态导向的管理者。在社会意识形态导向管理行为中,拥有管理权限的主体是某些个体或者个体的集合。就当前的社会现实而言,意识形态导向任务主要集中依赖于权力导向、学校导向和媒体导向来实现的。所以,笔者认为导向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党政等权力部门中的管理者、学校教育中的管理者、媒体行业中的管理者,以及上述管理者的集合。

管理谁——导向管理的对象是谁?按照导向管理主体阐述而言,意识形态导向管理的客体应指向权力管理和服务的人群、学校学生群体和媒体受众。但由于三类人群的覆盖面广、成员众多,我们可以直观概括为社会全体成员。也就是说,处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成员都是社会意识形态导向的指向对象。

管理为了什么——导向管理的目标任务是什么?完成“管人”和“理事”是意识形态导向管理的共性内容。通过管理引导人们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理念、追求主流价值观念、营造有利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外部环境是各种社会形态中的导向行为的相同任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度,进而实现增强社会共识和凝聚力、化解社会矛盾和降低执政风险的目的。

怎么管理——实现导向管理目标的途径是什么?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步伐的推进,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分化使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多元化,客观上增加了社会意识形态导向的难度。如何能在意识形态导向过程中,确保导向行为本身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的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离不开科学、高效管理方式和手段的运用。树立正确的理念、形成科学的导向机制、探索有效的方法是社会意识形态导向管理实现的现实路径选择。

1.树立正确管理理念,确保导向的方向性

在传统社会官本位思想的长期浸染和惯性影响之下,中国人的“管理”与“理事”领域的官文化色彩十分浓厚,影响深入而持久。“我是领导,我说的就算”、“领导命令不服从就是不服从管理”、“领导说的话就是真理”,部分导向管理者在意识世界中形成了:管理就是“官管”、“权管”、“领导管”,其对立面就是被管理者被定义为“无条件”的服从者。实质上管理价值观追求的不仅仅是管理目的实现,也是“以人为本”发展目标的追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过程中,要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本位立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走向,同时要秉承引导目的最终是为了人、引导任务的完成依靠人、引导的方式要符合人性等基本理念。

2.形成良性管理机制,确保导向的科学性

市场经济的趋利特征强化了社会成员的功利取向,也影响了导向管理者管理方式的选择。传统管理理念有着浓厚的“见物不见人”的特点,把人也当成成本、资源和管理目标实现的手段,进而实现导向行为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在导向管理中进行简单的盲目性控制、强制性约束和单一性灌输;由此产生的现实后果是不科学的导向宣传和实践造成了社会成员对意识形态宣传的本能性反感、习惯性拒斥和冷漠性疏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本身是科学的、为民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但是由于对导向的管理不到位,影响了其被接纳的程度和社会认可度。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过程中需要建立良性的管理机制。一方面形成理论与实践导向结合机制,将“理论场”和“实践场”结合起来,把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论证、阐述宣传与受众的利益需求、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做到导向有内容不空洞、真实不虚假、务实不漂浮。另一方面形成分类别、多群体导向协同机制,在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的同时,针对党员干部群体、青少年群体、社会精英群体和一般社会公众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内容、有所侧重的意识形态宣传和引导。

3.运用有效管理方法,确保导向的实效性

在意识形态导向行为过程中,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事半功倍,最大限度节约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果。在导向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例如,运用显性导向管理与隐性导向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既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和媒体管理者的直接导向作用,又注重使管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现实,为意识形态导向的实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潜移默化实现引导的目的;坚持导向管理的原则性与导向过程的灵活性结合的方法——既坚持导向管理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又能在导向管理的形式上不拘泥俗套、灵活创新,探索出群众易于接纳、乐于参与、真心支持的具体形式,确保在意识形态导向效果最大限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F.泰勒(著),韩放(译).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104.

[2][法]亨利·法约尔(著),曹永先(译)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7.

[3][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

[4][美]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管理学基础:职能·行为·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18.

责任编辑 魏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