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作者:王士龙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发布时间:2016-07-21 阅读量:0

[摘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就是要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落脚点就在于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顺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推进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把握科学规律、树立科学理念、创新科学方式、完善科学制度,在群众工作科学化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关键词]群众;科学化;群众工作;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8-0033-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就是要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落脚点就在于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为了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必须顺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推进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把握科学规律,继承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伊始,就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党群关系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科学地分析并提出和丰富了党的群众工作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积累了群众工作的宝贵历史经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胜利的法宝。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最基础的就是要汲取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党的群众工作宝贵经验。

首先,一心想着群众,自觉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形成并一直坚持奉行的基本理念。“政之所兴,在得人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意。”能否坚持群众观点是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的关键。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胜利和党的长期执政。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端正党对人民群众的态度。要在思想上一心想着群众,对群众有真情、动实情,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才能赢得群众认同。工作中要时刻关心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身体验群众生活,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热忱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把党的群众观点贯穿到党的群众工作和作风建设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不断增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其次,一切依靠群众,汲取群众智慧和力量。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一切工作智慧和力量都源于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不是形式主义的空洞口号,而是求真务实的具体实践和工作。随着交通、通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突出,下基层考察根本接触不到群众、倾听不到心声、了解不到实情,从而引起群众不满,增加脱离群众的危险。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扎根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不断学习并及时总结群众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民主决策是依靠群众的关键,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通过拓宽群众表达和参与渠道来提高群众参与度。群众参与是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群众满意是评判和衡量党工作得失的最好标尺,当前社会中凸显的各类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最根本的就是源于民主决策的缺失。

第三,一切为了群众,始终站稳群众立场。群众立场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表现。我们党只有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始终代表并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自觉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想问题、定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党的工作动力和目标,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判断党的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和指南,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新时期,尤其要注意适应并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二、树立科学理念,筑牢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和工作理念的问题。面对群众工作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特点,我们只有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努力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理念的科学化,才能切实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共同前进的思想基础。

一要树立服务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中服务型政党是核心。服务群众是党的本质回归,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呼应。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服务理念,摒弃传统“官本位”的思想,改变过去对群众“发号施令”的领导方式,变管理为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服务群众要讲究数量和质量,避免陷入口号化、形式化,切实提供群众需要的、高效优质的服务。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要有服务机构、哪里有党员哪里就要有服务人员,只有充分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才能真正获得群众的认可。努力做到以服务聚民心、靠服务促发展,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二要树立民主法治理念。我们党执掌政权、领导群众并不意味着党员干部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就享有“管制”群众的特权。党开展群众工作,必须要按照民主法治的要求,摒弃部分领导干部中仍然存在的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用民主的手段、法治的理念武装头脑、规范行为。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彻底转变过去单纯依靠党组织自上而下单向推动的工作途径和行政强制式的工作手段,秉承民主而不是专断、法治而不是人治的理念开展党的群众工作。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群众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尤其要注重落实好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真正体现人民的权力主体地位。领导干部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带头守法、严格执法,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政代法、以情代法,用法律的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时代在发展,我们党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转变群众工作理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坚持理念与时俱进。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传统的群众工作理念已经明显落后于群众工作形势的新发展。创新才有动力、发展才有活力。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改变传统的、僵化的工作理念,始终保持党的群众工作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党员干部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要努力培养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提高前瞻性和创新性能力,尤其要在解决复杂和棘手问题中汲取经验、锻炼头脑,不断更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群众工作理念,确保党的群众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从而始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创新科学方式,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技巧

群众工作既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也是一门复杂的沟通艺术,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做好群众工作,科学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毛泽东就曾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我们党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群众工作的好方法、好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过去有效的方法现在未必管用,现在管用的方法以后未必有效。我们必须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方法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

第一,调查研究必须深入群众。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是党的群众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当前,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考察前呼后拥、走马观花,很少或者根本接触不到群众,很难了解真实情况,引起群众的广泛不满。真正有效的调查研究不应只满足于一些报表和统计,满足于领导干部的虚假作秀。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改进调查研究方法。党员干部下基层调研要轻车简从,不封路、不清场、不提前踩点,不搞层层陪同、特殊接待,不干扰群众正常生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坚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只有努力做到真正受人民群众欢迎时,调查研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能。

第二,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党用以统一思想、凝聚民心、化解矛盾、激励人民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经起不到原有的积极作用,丧失了吸引力和实效性,群众普遍反感甚至反对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对这种形势,要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把说理教育和事实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事理相符、讲理符实、办事合理,要拿出与道理相一致的事实让群众信服。改变单向灌输的工作方法,摒弃空洞虚假的说教,以平等的身份、讨论的方式、商量的语气同群众交流思想、传播理论。要注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宣传政策、教育群众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全力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实效性。

第三,科学运用新媒体手段和方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一方面为党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渠道,另一方面也为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提供了机会,成为党开展群众工作的新平台、推动群众工作的新手段。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干部运用和管理新媒体的能力。要尊重新媒体运行规律和传播特点,建设各级党委信息网络和党务公开平台,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占据信息发布制高点,正确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要充分利用网络调查等新媒体方式倾听群众呼声、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引导群众运用新媒体理性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实现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快捷沟通和良性互动。

四、完善长效机制,推动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群众工作不是一项单独的工作,而是贯穿党和国家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既需要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本领技巧,也需要依靠建立科学制度、完善长效机制来规范和约束。明确有效的制度规范和长效机制才能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科学性和系统性。必须加强群众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更加严密、科学、有效的群众工作制度体系,提高群众工作制度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第一,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完善联系群众制度。公平、开放、多元的利益表达机制,是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格外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形成群众参与的制度化体系。一是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各级党政机关要努力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充分运用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一步完善热线电话、网上留言办理、公开领导信箱、民意调查等制度建设。二是健全信访制度。坚持党政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带案下访和包案处理信访问题等制度,完善科学规范的受理、交办、督办、回复群众信访事项的工作规则和制度,确保信访事项得到及时妥善处理。三是完善联系群众制度。领导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主动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

第二,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制度,促进公平正义。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需求为基础,只有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益,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维护群众权益,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注重民生建设,切实解决好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三就一保”问题,特别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涉农利益、贪污腐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二是要健全利益调节机制。通过税收、社保等调控措施,调整利益分配格局,缩小人们之间的利益差距,采取更多措施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和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扎实推进党务、政务和社会事务的公开,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要充分保障人民的监督权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治权力“异化”,以保证党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

第三,建立健全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保障制度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有效的执行力,而只有将群众工作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范围,才能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必须着力体现考核评价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党员干部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推动群众工作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内容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具体有度,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二是坚持考核评价过程的民主化、公开化。要把群众工作的对象纳入考核评价主体,把群众当做最权威的评价者,具体群众工作交由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评判,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根本评价标准。考核评价过程要坚持公开化,向党内、党外公开,坚决杜绝“暗箱”操作现象。三是要科学运用考核评价结果。把考核结果科学有效地运用到群众工作的全过程,最大程度的公示考核评价结果,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优胜劣汰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激励和鞭策作用。要根据评价结果加强对干部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训,“什么弱,补什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长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4]胡锦涛.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J].北京:党的文献,2011-3.

[5]吴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群众工作[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魏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