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进

作者:杨明月 李洪君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发布时间:2016-07-21 阅读量:0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类型与优劣,提出在当代社会结构中,宜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学科来完善和补充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减轻城市地区的养老负担,弱化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专业化发展路径提供新的可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10-0075-03

我国现存的城市养老模式困境重重。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机构养老适应性差,社会需要与养老模式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和断层。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服务网络为依托的养老方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但也存在专业化服务缺失、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

一、城市传统养老模式:背景及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预期寿命大大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增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五普”时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五普”时上升1.91个百分点。[1]在“未富先老”的经济背景下,面对如此迅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沉重的养老负担之间的矛盾,并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的任务迫在眉睫。

在这种老龄化趋强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日益显现出弊端。传统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即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主要是配偶、子女、孙子女和其他亲属等)向其丧失劳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的父辈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提供经济供养、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安享晚年的养老模式。[2]我国家庭模式由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结构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付薪工作领域,“孔雀东南飞”的离巢人群增加等种种因素,致使城市空巢家庭大幅增长、独居老人人数大规模增加,在家庭照顾功能正在不断弱化,且独生子女父母这一代既要抚养子女又要赡养四位老人,这种中年危机所带来的压力十分沉重,在养老问题上力不从心。

在传统养老模式中,作为补充机制的机构养老分为政府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政府养老机构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或募资,总体看来,这种养老模式资源利用率低、服务质量相对不尽如人意。民办养老服务业属于新兴的公益性服务行业,需要较大投资且收益缓慢。另外,很多老年人受传统思想影响,不能接受机构养老这一模式,认为养老机构是那些无儿无女者的归宿,或认为这样会让子女背上“不孝”的骂名。养老机构的发展也不能适应老年人数量膨胀的要求。养老费用的昂贵、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的不尽如人意等状况也不容忽视。[3]

上述两种模式都在运行中出现各种各样、或轻或重的与社会人口结构相脱节的迹象,社区居家养老这种新型的综合养老模式正在走进人们的视野。

目前,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基本思路是,建立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全国各地已经取得一些有益经验,探索出一些居家养老模式。如大连模式、贵阳模式、上海模式、武汉模式和昆明模式等。其他城市也有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如吉林省长春市。该市南关区全安街道办事处塘子社区是一个老年型社区,约有60岁以上老人600余人,其中空巢、孤寡老人约占三分之一左右,塘子社区设有一间社区老年人日光照料站、一间社区活动室、一间社区养老院(养老院内设有床位可供老年人休息或接受看护),另配有社区卫生防疫站。社区设置3名专业照料人员,可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该职一般由社区内的下岗女工担任。社区提供相应的活动设施和活动场所,在每周一、三、五的9点到11点对老年人开放,社区组织管弦乐器表演队、秧歌舞蹈队等团体,经常在社区举办活动。这种社区居家养老得到了社区居民及基层政府的认可与肯定。

我国各地区现行的社区居家养老形式各呈特色,总体上看,都缺乏专业性色彩。在笔者看来,社会工作人员的介入是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有益补充。

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分析

从受助对象的老年群体角度看,居家养老可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便利的生活质量。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功能体系具有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可以满足不同个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多种需要,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家”的概念不是一个封闭的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有开放性的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和慰藉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老年人可以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达到老有所乐。第二,相对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养老资源的来源更具多元性。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系来源于个人、家庭、社区、政府、社会团体等多个方面,服务覆盖率广,可以充分利用各项资源,降低了养老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亦适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现状。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与我国老年人的普遍养老心态相适应。我国老年人不喜欢离家养老,排斥机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既可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和负担,又可让老年人晚年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还可以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使老年人在心理上获得安慰和安全感。

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一是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不仅是适应我国国情的举措,而且能极大地帮助政府缓解财政压力,可将节约下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整合后运用于更好地发展国民经济。二是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减轻了社会经济的压力,为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减轻阻力。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社区居家养老需要专业人才的介入,针对社区居家养老,需要配以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人才队伍,才能提高社区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社区服务增添专业技术和专业方法,使之更好地为老年人群服务。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作用,不但可以为老人提供更加专业和个性化的照顾,而且为发展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机会,是培养更高素质的社工人才的重要渠道,让更多大学生在社区进行实习或成为志愿者,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带来新鲜血液。社工理念的介入推动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社会工作独有的助人价值理念、工作视角和工作方法以无形的方式带入社区养老之中,避免了机构照顾的冷漠和程序化,更能贴近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和真正需要。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利益格局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增加了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住房问题、大学生就业和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问题等,这些都导致社会福利需求的内容产生新变化,即社会福利服务不仅要提供经济物质层面的支持,也要提供社会精神层面的支持。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这种新型的服务专业加入其中。

因此,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有效地运用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可以更好的促进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和改进,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四、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一)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切实选择

1.由于我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形成了“未富先老”的现实问题,劳动力负担日益加重,有必要由社会承担一定养老责任。据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4]。这样一来,当大量劳动力进入老年,我们的社会将要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养老模式,后果不堪设想。社区居家养老则填补了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不足之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养老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减轻了社会福利机构的压力。

2.我国传统文化适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背景的民族,孝道作为百善之首,更是深入人心。自古养儿防老的观念代代相传,老年人普遍有着较为传统的思想。“家”,作为人们最理想的养老场所,不仅在于其物质方面的富足,更体现在精神方面的慰藉。更不必说,老人都愿意生活在熟悉的地方。因此,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进,是实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最佳结合,亦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契合。

3.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人员支持。在2012年,国务院十八部委联合推出《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充分显示出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重视,通过对专业人才的大力培养,为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国的推行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将其专业的知识引进实践,提高其适应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4.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功能多方位性、服务专业化水平高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有助于老年人“自助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建设关怀型社区,不但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更使“老有所用”,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觉能动性,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二)政策环境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及社会工作的支持

1.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在全国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2006年国家相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2008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1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培养充足的人力资源。

2.政府完善社区设施及社区放权,改进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条件。随着政府对社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建设,使社区有足够的能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生活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运行提供了物质支持。同时,政府对社区机构的放权使社区机构可以有其自我发挥的余地,让社区居家养老拥有全面的、丰富的、多样的发展模型。

五、建议与对策

第一,加大加强宣传力度,提升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意识。

可采取宣传栏、墙报、讲座等方式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介绍和宣传,让老年人群体关注并相互传播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使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区居家养老、互帮互助的行列。使老年人群体形成一种统一的互助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工作者整合资源的能力,让老年人之间加强互动和交流的同时,相互帮助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常年开展关爱老年人活动,让社会群体加入营造社会关注的氛围。

第二,各级政府应明确其主要职责,并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和机制运行。

政府部门处于主导地位,应该努力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合法性地位。并且推行各种辅助措施项目的发展,如医疗保险制度、教育制度等,以保证各种社会政策的一致性。

第三,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防止人才流失,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拥有专业化、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是顺利开展社区养老工作的前提。宜重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及就业方向的调控,从而提高社区机构的人才数量,改善机构的服务人员结构,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周到、高质量的服务。

解决老年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非单一力量所能应对,宜充分利用和发挥全社会的资源,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正是将社会各方力量加以整合的桥梁与平台,可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和渠道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提供全方位、多方面的服务,让老年人能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和氛围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

t20110428_402722232.htm,2011-04-28.

[2]何雨.人口快速老龄化与中国城市养老新平衡模式[J].特别策划,2011,(3).

[3]冯文娟.当前中国居家养老方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2).

[4]2009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EB/OL].http://shrca.org.cn/3754.html,2011-04-09.

责任编辑 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