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李明伟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发布时间:2016-07-21 阅读量:0

[摘要]执政党的执政意识是执政党建设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攸关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政权的兴衰。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不断发展和更新党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增强党执政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本文论述了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党执政意识内涵、创新机制与理论路径的分析,进一步推进党的执政意识的创新与发展,提高党治国理政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7-0036-05

[作者简介]李明伟(1963- ),男,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主任,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执政党的执政意识是执政党建设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攸关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政权的兴衰。中国共产党经历了60多年的长期执政,逐渐面临着执政成本过大、执政资源流失等问题,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不断提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既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理政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体现。

长期以来,各国执政党都十分关注党的执政意识的建立,而政党兴衰的根本取决于人心向背,实际上群众对政党的支持度决定政党的命运,而影响人心向背的最根本因素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能否不断提高。作为一个执政党,必须与时俱进,努力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没有发展,任何政党、政府都终将垮台;但只偏重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公正,也不可能争取最广泛民众的支持与拥护。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居安思危,不断发展和更新党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增强党执政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我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鲜明地表达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创新与发展的坚强信念。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改革事业的紧迫感与30多年前别无二致,改革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现实要求我们党要增强忧患意识,抓住机遇,勇于进取,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党的执政意识,只有这样,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建设的基本内涵与价值意义

政党执政意识是一种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体系,这种思想信念体系通过一系列理论概念符号的特定结合,来论证某种体制与秩序的合法性,以及实现特定的理想目标的途径的合理性。在现代社会,政党的执政意识主要承担着论证统治阶级或执政党的合法性、政治凝聚、动员社会成员实现共同目标等功能。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建立和完善,决定了它执政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具体到执政意识的内涵与价值这个主题上,其科学化内涵既包括历史积淀的科学意蕴,又包括不同层面上的丰富含义。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是随着世界变化和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30多年,党的执政意识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意识不断科学化、现代化,党执政意识的内涵大大丰富;进入到21世纪,执政党面对着更为复杂国际局面和国内新情况,这要求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和审视世界,趋利避害,进一步提升、优化党的执政意识,形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全党共识。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人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以高度清醒的历史自觉,以改革创新的时代勇气,认真总结我们党执政的宝贵经验,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党的执政意识有了很大发展。通过对同时期党执政意识内涵的发展进行梳理,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执政意识中具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否定性、批判性认识,是对未来社会危机的感受和预知。执政党的忧患意识是执政者对国家前途和命运、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觉关注,它是一种由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来的力求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困难时的心理状态。

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党在执政地位上一种自觉意识,是我们党对可能来自内外部危机的一种感受和预知能力。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现代化、维护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神圣使命,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要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把环境保持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才不负人民的重托。我们党无论处于极端困难还是强大稳固的条件下,都应考虑可能产生的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执政党而言,忧患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改革开放30年多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国内社会矛盾也在不断萌生和激化,环境压力增大。由于社会资源有限,人们获得的机会不均等,加之主观条件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利益结构分化速度过快,因贫富差别拉大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凸现,由此产生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的趋势。执政党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准确体察民情,防患于未然,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全党执政意识中必须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顺利时发现问题,在发展中预测困难,才能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在不同场合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在党的十八大的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向全党提出增强忧患意识这是一次面向全党的新的战略提醒,对我们党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严峻挑战,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只有时刻警醒,戒骄戒躁,才能保持长期执政。

2.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中包含着责任意识。中国共产党既然是执政党,在执政历程中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执政风险,既有国际上的、政治上的风险,也有经济上的、社会上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党能够承担起执政责任,它首先要求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制度建设入手,承担现代化所带来的各种危险,其中包括社会风险与环境风险。

中国共产党既然是执政党,就会面对民众对其执政成果的检验。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替百姓掌权,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如果执政党不为人民谋利益,听任权力腐败蔓延侵害人民的利益,坐视社会与自然环境恶化,人民群众自然会对执政党的执政水平提出质疑,执政者不仅需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还需要为之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深入分析新形势对我们党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的课题,深入分析当前党的建设还存在的不适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健全党的建设的责任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勇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中的优秀品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走了一些弯路。胡锦涛在报告中直面过去五年的工作在工作中所出现的不足和问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历史责任的精神。在党的十八大上,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勇于改正,加强了自身建设,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一切都为我们党提高自我能力,积累执政经验,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3.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中包含着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看一个执政党是否有活力,要看它在思想上是否解放,在工作中是否实事求是,能否在执政中创新自己的机制,能否顺应人民的愿望,创新出新的局面。一个政党的衰败,首先是从思想上不思进取开始的,一个执政党一旦陷入停滞、僵化,不能紧跟时代潮流,甚至违背发展规律,迟早要被淘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先进性就表现在它能够不断创新方面。

面对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和环境压力等的突出问题,我们党要树立起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提出一系列的新思想、新办法、新观念、新举措,用创新思维去开启改革中的新思路,用创新的做法去破解执政党执政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困难和政治难题。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我们党按照民主执政的原则,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在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从党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到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从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听证,健全群众利益诉求和民意表达机制,再到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我们党执政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彰显,“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得到了充分实现。

4.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中包含了包容意识。在新的世纪,党的执政意识建设要注重包容性,作为执政党,党的执政意识中只有具有包容意识,才能更好地协调执政党与各阶层群众的关系、党群关系以及干群关系,有利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中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政治理想、执政方式、执政基础、执政力量等方面,其现实基础主要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主体利益的多样化、区域发展的特殊性等方面。只有采取“包容性”的执政理念,党的执政基础才能进一步扩大。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执政过程中,应该通过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来促进社会公平,为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一切都是执政意识中包容意识的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已经走向成熟并展现出充分的自信。

党的执政意识建设还应该体现建设性和延续性,其中包括对我国政治未来的设计意识,这些都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事项,应该得到包括全体党员在内的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创新与发展的实现机制

在新的世纪,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清醒头脑,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站在时代的前沿,对重大现实和理论课题进行探索,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意识。

我们要实现执政意识的创新,一方面,要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充分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一切文明成果,使我们的执政党意识体现时代潮流、世界视野与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体现差异化、多元化和本土化的特点,吸纳人类文明中具有普适性的制度文明和发展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创新。

实践证明,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不断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地解决社会民生等问题,正因如此,我们党才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地执政。今后,要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创新与发展,还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实现党的执政意识的创新,就要进一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负责。这就要求我们党面对重大问题要敢于负责,要善于抓住改革的时机,既要积极稳妥地处理日常事务,又要勇于推进重大改革,切实解决党在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中国共产党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意识,要加强同全体党员的交流,特别是对一些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尊重全体党员的主体地位,倾听党员的意见和要求,在重大问题的改革上,我们要力争得到广大党员的支持,形成党内改革创新的共识。

第三,中国共产党要善于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执政问题,应具备推进改革、超越自我的勇气与决心。在改革中,一些集团的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但不改革,我们党的事业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中国共产党人应力避在党内或社会上形成特殊阶层或既得利益集团。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中要确立在法律许可的范围进行执政的意识,要善于把自己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任何决策应当在法律授权之内进行,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该全面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使各级政府能够对决策行为负责,领导者对行政决策所带来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进而制约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于社会公平正义有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也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考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衡量执政党执政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党要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要搭建公平正义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平等参与竞争,享受各种权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府管理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面对世界的挑战和社会内部压力,我们丝毫不可松懈。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关注我国未来10至20年的发展,既要做到敢于负责、敢于创新,又做到依法执政、公正决策,只有带着创新与发展的执政意识,才能引领未来的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稳步前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主张;提出了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路,要求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还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主张。从十八大报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正在不断创新与发展执政意识,执政党心系民生,把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的执政纲领正在得到有效的落实,只要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创新的理论探索

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创新问题,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苏东国家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反面经验的系统总结,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形成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创新与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目的在于加强和完善党的执政意识,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我们有必要对党的执政意识创新做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提供理论支持。为此,在这里我们针对党的执政意识的优化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我们要建立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文山会海的行政模式,彻底转变党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作风。作为领导中国现代化的政党,虽然经历60多年执政历程,我们党却一直为“文山会海”的问题所困扰。我们各级政府往往习惯于上面开一个什么规模的会议,下面相应要开一个相应规格的会议,同样的会议可以从中央层层开到乡镇。各种会议和文件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使许多领导干部花费大量精力参加各种会议,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本地区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降低了决策质量和领导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用会议贯彻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的落后执政模式,建立起具有现代政府行政理念的学习型政党。

2.改变粗放型政治,降低党的执政成本。在我们的执政中低效的粗放型政治有很多,我们各级政府错误的决策和重复建设有许多,前任与后任的政府行政不相衔接,为了政绩,有些领导者不惜搞一些花架子工程,为了少数人利益可以大规模拆迁,重复决策、盲目决策的现象严重,许多政府行为有人决策,最终又无人负责,这种粗放型政治导致党的执政成本过大,其政治行为直接的受害者是广大百姓,而最终损害的却是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全党应该增强执政成本意识,使各级领导在执政实践中,真正做到勤政、廉政和高效。要在全党进行执政成本意识的教育,使各级干部对于自己的每一个决策、行为能自觉地进行成本分析,努力降低执政成本,彻底杜绝粗放型政治,增进党的执政资源积累,把有限的资源多用到服务上去,真正建立起服务型政党。

3.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增强基层党员的执政意识。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创新与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党员义务本位向党员权利本位的开展,党内民主开始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党内选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竞争性选举与票决制等成为新时期党内基层民主新亮点。目前,一些试点地区对党内选举中的“陪选”、“软差额”现象进行了改革,候选人提名制度获得重大突破,率先打破了完全由组织推荐的模式,各地围绕党组织、党员、群众这三个重点群体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候选人提名推荐形式。以往的民主选举以等额选举为主,而目前的试点大都实行差额选举、竞争性选举,从而在党的基层组织中开展,极大地推动了党内民主选举的参与积极性,票决制逐步成为党内民主的常态化制度,建立起了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4.建立执政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执政党对应挑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我们党还会遇到更多新的挑战,但变化也带给我们同样的机遇。面对新的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党应该树立起危机应对意识,从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角度尝试变革,也就是以改革的方式来推进党的建设事业,通过各种各样的民主方式,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以党内的这种积极性来带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这是我们应对挑战与危机的一种最佳的选择。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力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执政党敏感的神经末梢。为了增强基层党员的执政意识,进一步激活党的神经末梢,我们应该让基层党员更多地了解党的重大决策,允许基层党员对党的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参与对上一级党的负责人进行考核、测评与监督。使基层党员能够真正感受到执政党党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得到了尊重和体现,真正把忧党之心内化为每一名共产党员爱党兴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到忧党兴党的实际行动之中。

责任编辑 董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