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型公益组织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形塑机制与效果——以T市Y区的传统文化中心为例

作者:鲍香竹 蒋平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发布时间:2016-07-21 阅读量:0

[摘要]为探究自发型公益组织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笔者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深入辽宁省T市Y区的传统文化中心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Y区传统文化中心这一自发型公益组织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方式等的了解,发现,Y区传统文化中心通过依循政府相关政策开展文化活动,通过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在其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中不但得到了政府与企业的支持,而且吸引了大批的志愿者和传统文化知识学员。通过向学员讲授传统文化知识,Y区传统文化中心重塑了学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学员采取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生理疾病与家庭矛盾,同时也促使学员完成了传统知识的再社会化。

[关键词]自发型公益组织;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传承;社会再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9-0071-06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国家逐渐放权给市场,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中逐渐脱离主导地位,这使得市民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与现实基础发生脱节,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日益凸显,这一社会背景下,民间组织获得了发展契机,其对市民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其中自发型公益组织的作用尤为突出。由此,笔者以辽宁省T市Y区的传统文化中心为例,从其发展过程、人员构成、组织架构以及运作方式等方面入手,探析自发型公益组织对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形塑机制与效果。

一、Y区传统文化中心的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与活动内容

Y区的传统文化中心,作为一自发型公益组织,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家庭为组织目标,以自愿参与活动,不断完善自己为组织原则。2001年成立之时,组织工作人员仅有3人,参与组织活动的人数也仅有20人,活动基地以社区黑板报为主,活动场所为组织工作人员的日常居住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Y区传统文化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增加至6人,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组织架构,参与传统文化中心活动的志愿者多达300余人。另在热心企业家的资助下,Y区传统文化中心不但开辟出专门的活动场地,而且场地的占地面积也由原来的70几平方米扩增到近300平方米。

就Y区传统文化中心的活动内容而言,其活动项目主要有大型公益讲座、日常传统文化小讲堂、夏/冬令营、封闭女学班、封闭子学班等,至笔者调查时为止的三年时间内,该活动中心举办了近40场大型公益讲座,且讲座得到了市民的支持,如2012年3月,传统文化中心举办“和谐家庭,幸福人生”的公益讲座,听众达3000余人;于2012年6月举办的传统文化宣讲讲座,其听众多达1500余人,2014年4月举办的名师讲坛的听众人数更是近于4000人。传统文化中心除定期举办大型公益讲座外,也会周期性的开设公益性传统文化课程,如Y区传统文化中心每周都会开设5次公益性传统文化课程,至今共开设小班教学课程600节。

(二)活动成员的组成结构与实践情况

为了解传统文化中心的活动成员的组成结构以及实践情况,笔者在传统文化中心的日常活动成员中随机抽取5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年龄构成。在所抽取的50名受访者中,20岁及以下的共有3人,20至35岁之间的有10人,35至50岁之间共有22人,5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共有15人。其中,35至50岁为受访者的集中年龄区间,据数据分析显示,这些人多为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个体户,其平均每月到传统文化活动中心5次左右(见表3),且这些人均为传统文化活动中心的主要捐款人;50岁及以上年龄区间的受访者多为退休人员,平均每月到传统文化活动中心15至20次(见表3)。此外,笔者调查时发现,学习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的数量有所增加,且多为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新婚夫妻,总体来看,传统文化活动中心的人员构成情况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2.婚姻构成。在所抽取的50名受访者中,已婚成员有3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62%;未婚人数为9人,占受访者总数的18.0%;离异人数为10人,占受访者总数的20.0%。据了解,近期到传统文化中心的“离异”人数明显增加。

3.受访者参加传统文化中心活动的频次。在所抽取的50名受访者中,有一半的受访者平均每月到活动中心少于5次,但从传统文化中心的活动记录来看,这些学员到中心的频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自传统文化中心创办以来,这些学员无一次缺席。

4.传统文化知识学员的收获。为了解传统文化中心的文化活动对受访者的影响,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获得传统文化知识”、“充实闲暇时间”、“为解决家庭矛盾提供指南”、“结交更多朋友”等选项对其进行测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在以上所列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和谐家庭关系”一项的受访者人数最多,达到37人,占受访者总数的74%,据了解,受访者中多数人都表示家庭存有矛盾,并都期待通过传统文化中心习得化解家庭矛盾的办法。50名受访者中有13人选择“充实闲暇时间”,经了解,这些受访者以老年人为主,他们认为来传统文化中心既充实了闲暇时间,丰富了日常生活,也结交了许多新朋友。

总体来看,在受访者的年龄构成方面,虽然老年人占主体,但日益呈现年轻化趋势;在婚姻构成方面,虽然已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离异成员的加入;在参与活动频次方面,受访者中平均每月都会参与传统文化中心的活动;从传统文化中心对受访者的实际效用来看,绝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参与传统文化中心的活动可以习得传统文化知识,这表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渴求,少数人认为参与传统文化中心的活动可以充实闲暇生活,且主要表现为老年人,这体现出传统文化活动中心具有丰富老年人闲暇生活的功能,大部分人认为参与传统文化中心的活动可以缓解家庭矛盾,获得解决家庭问题的启示,这暗含着当今家庭矛盾问题比较普遍,且家庭成员有化解家庭矛盾的需求,传统文化活动中心在这方面体现出了其存在价值。此外,在访问时,有部分受访者提到通过传统文化中心,他们结交到更多的朋友,这体现出了人们对朋友关系的渴望,而传统文化中心也为人际互动提供了机会。

二、Y区传统文化中心的运作方式

至笔者调查时为止,Y区传统文化中心的组织成员共有六人,其中创办者为一名退休教师,连同两名传统文化中心的主任,三人共同负责传统文化中心的活动组织与流程安排,传统文化中心另设三名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日常工作中小课堂的课程安排与学员管理,六人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化中心的管理层,简单的组织架构使得传统文化中心克里斯玛型权威取代法理型权威占据主导地位,志愿者、课程学员等均是因为赞成负责人的治理想法、感染于负责人的人格魅力才自觉遵守传统文化中心的规章制度,服从负责人的相关安排。

在传统文化中心的组织运作方式方面,既有政府的支持、捐赠者的赞助,也有学员与志愿者的拥护。传统文化活动中心每次举办活动均以政府相关政策要求为依据,在举办大型活动时,传统文化中心的主任也会与政府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阐明活动举办的目的及其作用,并邀请政府工作人员参与监督,这使得传统文化活动中心在政治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除了主动获得政府的支持外,传统文化中心也同企业、志愿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借助《捐赠登记簿》将捐赠者的捐赠资金的使用明细公开,大到租借场地、小到桌椅板凳的花费,Y区的传统文化中心力图做到账目公开与透明,这得到了相关企业、志愿者等的认同与支持,在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时,一些企业、志愿者会主动的提供资金支持,并参与文化活动。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对Y区传统文化中心举办大型文化讲座的过程作了深入的了解,以2013年“和谐家庭、幸福人生”的文化讲座为例。这场讲座的负责人为传统文化中心的主任,他负责这场文化讲座的整体流程进度,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负责、维持活动现场的秩序。在确定举办这一讲座开始,传统文化中心的主任便着手与Y区政府文化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联系,获得政府的支持,经政府与Y区大剧场的沟通,最后Y区传统文化中心将Y区大剧场作为此次文化活动的举办场地。在活动资金方面,传统文化中心在活动举办的前一个月便开始募集资金,据了解,这次举办文化活动的费用多为学员的自愿捐赠,款额100元至1000元不等,此外,部分企业家也为这次活动的资金提供了支持。这次文化活动为期三天,参与文化活动的志愿者与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传统文化中心为文化活动的参与学员提供了免费午餐,据传统文化中心主任估计,包括参与学员午餐在内的花费共约6万元。在此次文化活动结束后,活动的负责人将资金使用明细以及剩余资金计入了传统文化中心的公有资金中,并清楚的记载到中心的账簿上。与传统文化中心其他讲座相同,这次讲座也外请老师对文化活动的志愿者进行为期三至七天的培训。

三、Y区传统文化中心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传统文化中心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具有充实闲暇生活、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缓解家庭矛盾关系、扩大社会交往等功能(见表4.1-4.4的分析结果),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心对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形塑机制与作用,笔者通过个案访谈的方法对参与传统文化中心活动的志愿者进行了深入访谈,发现,Y区的传统文化中心对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中心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讲授、举办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重塑了市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了市民的再社会化,也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精神支持。具体表现在:

(一)多些感恩,少些埋怨

通过Y区传统文化中心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参与文化活动的志愿者与学员了解到关注到生活的美好,开始以积极的态度欣赏、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如,

A女士是银州区某社区的工作人员,学习传统文化已有两年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到文化中心学习。其家庭矛盾不仅涉及到夫妻关系,而且也有婆媳问题。“我以前总烦我老公玩麻将,他一玩麻将我就找我婆婆抱怨去,管她要钱,买这买那,我婆婆一说我,我就说‘你咋不管好你儿子呢’,总和他们对着干,总抱怨我这个家。”谈到现在,A女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学习传统文化之后,回家总让我家人和我一起看,我老公也受不少影响,现在也不抽烟了,不打麻将了,我和我婆婆关系也好了,之前老师带我们读《孝经》,给我们讲孝道,孝道这个问题是孔老夫子那个时代就主张的,学了这么久,我才真正明白,我一直以为我对我自己爸妈挺孝顺,其实我做错了,好在现在孝敬老人也不晚,我要感恩我父母养育我的恩情,婆婆接受我做她家人的恩情。”(A女士,48岁,已婚,育有一子)

B女士现已退休,到传统文化中心学习近一年时间,其性格较为多愁善感,且较为悲观。“我总想什么都往坏了去想,总哭,天天都抱怨,抱怨我老伴儿不好,这儿也不好,那儿也不好,反正就没有好地方。上班也是,看同事也不顺眼,看领导也不顺眼,总觉得我干的活多。”谈及学习一年后的变化,B女士说:“现在我觉得是我自己的问题,以前我感个冒,发个烧,都是我那老伴儿伺候我,我不仅不知道感恩,我还总和他吵架,太多事,都是我错了,现在我也退休了,我也没有什么事,就打算要好好在咱这中心好好学习传统文化。我现在看什么都是好的,出个门看到这绿树这阳光我都开心,看着就美。”(B女士,离异,55岁,退休)

从A女士与B女士的个案可以发现,二人在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自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上都曾表现出不满,在传统文化中心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之后A女士了解到孝道的真正含义,改善了与丈夫和婆婆的关系,B女士一改之前悲观、多愁善感的性格,开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的面对人生。

(二)正视自身缺点、和谐家庭关系

部分学员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开始认识、正视自身的不足,已经着手通过改变处事态度、观念等化解家庭矛盾。如,

C女士信仰佛教,是个体经营户,在传统文化中心学习已有一年时间,她平时只要工作不忙,都会到传统文化中心学习,在接触传统文化之前,其性格较为偏向于男性,经常和丈夫吵架,家庭矛盾较为突出,在学习一年传统文化知识后,C女士在性格上有了较大的改变。用C女士自己的话来说,“我以前和俺家那位干架是家常便饭,总看他不顺眼,他干啥我都觉得不对,我就和他吵,我这人还好强,男人性格,俺家那位根本干不过我。现在学了咱老师讲的女德,化性什么的,你看我现在比以前有女人味了吧,谁看了我都说我有女人味了。而且现在我都看我爱人的优点,他在我眼里现在都是优点,缺点都忽略不计了,现在我们俩想干架都干不起来。”(C女士,50岁,已婚,育有一子。)

D女士并无宗教信仰,目前与丈夫处于分居状态,几乎每天都会到传统文化中心学习,截至笔者调查时位置,D女士已经在传统文化中心学习近3个月。D女士到传统文化中心学习的目的在于解决家庭矛盾、改善夫妻关系。她说,“我们俩现在还是分居的,之前都快离婚了,反正就是各种原因造成今天的局面。我来这学习的时间不长,但是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身为妻子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相信时间长了我们的关系会改善的。”(D女士,28岁,已婚,无子女。)

C女士与D女士都源于婚姻出现问题而到传统文化中心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希望可以获得解决婚姻问题的办法。传统文化知识使得他们在解决婚姻问题时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点,通过转变态度来改变婚姻关系,解决好婚姻问题。

(三)直面挫折,化痛苦为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中心通过讲授与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为生活中遭遇挫折的人提供了精神慰藉,使这些遭遇挫折的人可以直面人生困境,获得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E女士,曾经患有乳腺癌,现已经治愈七年之久。“我刚知道自己有这病那会儿,我总哭,见人也怕别人关心我,谁一说我有乳腺癌我就生气,感觉没面子,特别是做手术那会儿。我总觉得我没做什么亏心事,上天不应该这么对我。我那时候总对我老伴儿发脾气,总跟他喊,心里面也不是滋味儿,眼睛总是肿的。”谈及现在,“现在病都好了,我快好那阵就已经学传统文化了,那时候我还是在家看老师上课的碟,不总来(传统文化中心),现在天天来,我家离这儿远,那我也天天来,我老伴也支持我。说到我老伴儿,多亏了他照看我,你看,以前我还总和他喊,拿他撒气,都不知道感恩他,以后啊,我要好好来这儿学习,多远我都来。”(E女士,50岁,已婚,育有一女,无宗教信仰。)

F女士刚到传统文化中心的时候恰逢丈夫因脑溢血去世不久,因其心情不好,每天待在家里,经其邻居介绍到传统文化中心。F女士说,“如果不来这块儿,我可能一直在家想我老头呢(此时被访者哭了)。以前我都不知道传统文化是怎么回事,这么大岁数了,来这儿还长知识了。而且来这之后认识很多朋友,没事大家伙出来玩一玩,逛一逛,挺有意思的。”(F女士,61岁,丧偶,已退休,育有一儿一女。)

由E、F两位女士的个案可知,Y区传统文化中心通过讲授传统文化知识促使E女士、F女士从人生挫折中走出来,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1]9-10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一物也”的和谐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群体关系思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人之为人的自知之明思想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塑造和改变人们认识方式、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作用,Y区传统文化中心通过传统和讲授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市民再社会化的实现。

四、结论

通过对Y区传统文化中心基本情况、组织运作方式及其志愿者的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笔者探寻了Y区传统文化中心对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形塑机制与效果。研究发现,Y区传统文化中心通过采取公开财务的方式、通过响应与依循政府政策举办文化活动获得了政府、企业、市民的拥护与支持,通过传播与讲授传统文化知识,促进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变,形塑了市民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他们在面对疾病、家庭矛盾等身体与社会问题时正视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以积极的态度的面对生活困境,实现了人生的再社会化。也正是因为传统文化活动中心具有这些功能,才吸引日渐增多的志愿者与学员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中心的文化活动中来,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具有积极的作用。Y区传统文化中心作为一自发型的公益组织在形塑与重构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成功经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民间组织与政府组织工作中的不足,值得其他公益组织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