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要为人民托起“稳稳的幸福”

作者:蔡松涛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3-05-29 阅读量:0

我有幸作为2022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班学员,用四个多月的时间集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特别是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六次中青班开学“第一课”重要讲话精神,对“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认识更加深刻。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明:“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饱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的期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为各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无论是在党校学习,还是在基层奋战,我都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牢牢记在心上,和人民群众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践行“两个更好”,强化为民担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党和人民作出贡献、建立政绩,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有的追求。在追求政绩时,必须聚焦为民造福,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强化为民担当,更加自觉地针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和判断,找准发展路径。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仍面临着总结构不优、人均偏少、质量不高的发展瓶颈。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信阳考察时强调“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老区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美好蓝图。三年多来,我们始终深入践行“两个更好”,把加快老区振兴发展放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和思考。思想上,跳出“老区思维”,坚持系统思维,通过改革创新破除思想和制度的藩篱;实践上,紧抓老区振兴战略机遇,发挥中部地区生态优势,努力打造“两个更好”示范区、美好生活目的地。这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不断把为民造福、共同富裕的事业推向前进。

办好惠民实事,提升民生温度。党员干部既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国之大者”的发展思路,又要从细微处办好民生实事好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这就要求党员干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换位思考,争做群众的“知心人”。在基层工作二十多年,多个岗位历练,我深刻体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着力做群众受益广的事情,用力解决群众反映多的问题。为把问题摸清摸透、实事办准办好,我们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接访下访、包案化解常态化机制,整合归并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打通社情民意直通车,公开征集、梳理出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认真研判后作为当前民生工作的重点。比如:近年来,涉及市中心城区20余万群众切身利益的水电“合表”问题,占群众反映问题的20%以上。全面摸清底数后,“一户一表”改造被纳入全市年度重点民生实事,成立工作专班逐小区逐户推进,现场“解剖麻雀”破解改造难题。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断头路”、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就业技能培训等“急难愁盼”,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诺必践,切实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儿上。

优化基层治理,夯实民生之基。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进入新发展阶段,老区基层治理还面临着许多难点和堵点,到基层走访经常会发现县乡村组织体系不平衡、乡镇(街道)事权不匹配、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影响了基层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在组织架构上破题,按照“规范分工、上下对应”的思路,对县、乡、村三级组织架构和职能体系进行优化,构建“王”字型治理架构;在事权匹配上破局,按照“不动体制动机制”的思路,推动一支队伍管执法、政务服务就近办和县乡协同事项联办三项改革,实现人员下沉、职权下放、服务下移。针对目前基层(社区)党组织建设普遍存在引领不足的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年轻干部进入基层党组织担当重任,在项目攻坚、乡村振兴的一线战场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干事创业、主动作为,绝不能坐等着上级安排、文件通知才干事。我们以党员干部的主动,赢得社会各界的互动,凝聚建设美好生活的共同行动,为老区振兴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郑重承诺里,体现在“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自我要求中,转化在“领导领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比着干”的团结奋斗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将始终保持赶考状态,强化答卷意识,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把“两个更好”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不断为老区人民托起“稳稳的幸福”。

(作者系河南省信阳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