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忠诚事业、热爱学生、以身示范的好老师

原创: 陈泳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19-09-03 阅读量:0

今年四月,我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厚植弘扬师德风尚,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网络示范培训班的学习,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认识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新时代高校教师,我必须信奉之、遵循之、笃行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升华。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

一、忠诚事业,爱岗敬业

高校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与教育目的的实现紧密相连。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全党全社会对教师的共同要求,同时也应该是教师这一群体的共同意志。因此,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应该是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出发点,也是教师道德自我完善的最高精神境界。爱岗敬业是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爱国之情和报国之行的集中体现,也是履行其他师德要求的思想前提。由于教师劳动是属于精神劳动,精神劳动的复杂性、积极性、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消耗大量的精力,而这种付出有时与教师所得的报酬不相符;同时,由于教育效果本身具有的迟效性,教师劳动价值呈现的间接性,又导致了教师的劳动不易为人们充分理解。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没有“敬业”“爱岗”的思想,就不可能安心于教育工作岗位,就不可能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敬业”“爱岗”是师德的基本点。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我要自觉培养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努力践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精神,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高等学校教育有两大功能:第一,要把反映当代先进生产力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大学生;第二,要把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因此,教育决非仅是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师德与师能的关系。师德是教师之魂,师能是教师发展之本。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既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去培养引导学生,更要在道德、情操、品行、作风等方面做学生的楷模,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我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岗”的前提和具体表现,是教师的天职,是施教的基础。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达到教书育人的理想目标,我热爱自己的学生,努力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尊重、理解学生,视学生为朋友,对学生友善、宽厚、包容、耐心,决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努力为学生服务,永远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其次,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张扬个性、发展特长,培养学生多思好问的兴趣,发展其好奇心,丰富其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判断能力。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社会功能才会真正实现。

三、以身示范,为人师表

“师者,人之楷模也”,学生往往会“度德而师”。无论何时,身处何地,教师都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语言谈吐、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同时,教师要把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面前,教师都应以楷模出现,展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大学生。教师理应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所以我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教师道德的基本理论,深入了解和正确处理教育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以身作则,全身心地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情操同时,我还必须自重、自尊、自省、自律,以理律己、以公律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朴实谦虚的作风和正直诚实的品质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精神影响学生意志品格的锤炼,以文明规范的言行影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我国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能否担当起如此重任,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更取决于教师的师德建设状况。“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高校教师,我必须提高自身的师德认识,培养职业道德情感,锻炼自身师德意志,确立师德信念,从而铸造德高为师的“师品”、学高为师的“师智”、技高为师的“师能”、身正为师的“师表”。努力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 陈泳:福建工程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