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

作者:陈道武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2023-03-09 阅读量:0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带头研究好、阐释好、传播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尽快进课堂、进头脑、进研究、出成效。

强化思政课教师理论武装。要想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课教师必须自己先学好、消化好相关知识。首先,要原原本本学习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认真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要紧密联系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战略部署。其次,要发挥好团队的力量,利用好名师工作室、各级各类线上备课会、研修班等资源,扩大交流范围,联学联讲,携手并进,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理论交流和资源共享。最后,要第一时间组织教学研讨和学术研究,立足相关学科特长加强体系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研究,既要让学术研究为课堂教学储能,又要快速把学术文章转化为课堂语言,增强回应社会和理论热点的紧迫感和自信心。在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站在世界大局和政治的高度分析问题,把党的最新理论与党情、国情、社情相结合,把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释透彻,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贡献力量。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堂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找准着力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一方面,强化精准化融入。其一,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深度挖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原理性要素,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二,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侧重于“两个结合”的理解,准确把握“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精神实质。其三,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聚焦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塑造,把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进行高度凝练,上升到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其四,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注重党的百年征程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透过百年党史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时代的主题主线。其五,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着重于整体性把握,深入领会报告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其六,融入“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注重用党的二十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回答与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强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另一方面,强化专题化融入。思政课教师应把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要点作为教学重点,开展专题式教学,讲清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具有标志性、原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通过专题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无缝连接”,构建起由点带面的立体融入模式,并全方位、有侧重地建立起融入长效机制,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创新思政课宣讲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适应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不断推进内容创新、话语创新、形式创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理论知识与新时代的鲜活实践联系起来,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结合起来。广大教师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深、讲透、讲活,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要创新方式方法。一要多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言之有物、更接地气的平实话语进行教学,在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进学生心里,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温暖鲜活、可亲可信。二要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多种形式,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挥“云思政”育人优势,善于依托智慧教室、网络空间,努力拓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时空、延伸学习链条、增强学习实效。三要凝聚育人合力,有效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坚持系统观念,做好整体规划,整合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