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若干重大理论成果及其内在联系

作者:金民卿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5-17 阅读量:0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领导权、文化指导思想、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文化发展根本途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及其内在逻辑关联,以更全面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必须把文化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这一方面的重大理论成果,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领导力量和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文化领导权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问题,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基本要求。

文化领导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突出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把握上,对文化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上,对文化立场、文化目标的规定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内涵,创造性地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从立场、方法和目标任务上把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凸显了党对文化发展的方向引领。

文化领导权是实实在在的,决不能虚化。党对文化的领导要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各级党组织和文化工作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政治方向,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贯彻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

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方面的重大理论成果,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并从根本上决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到根本制度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问题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照“六个必须坚持”的要求,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牢牢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独立自主的精神状态和自信自强的坚定意志,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强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实现坚持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守正与创新的有效贯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文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巩固基础、发挥优长、补足短板,实现健康有序发展;贯彻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和方法,调动文化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实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互动发展、统筹推进;以博大的人类情怀和宽广的全球视野,在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同时,为世界贡献更多文化产品和思想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一方面的重大理论成果,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

这些文化元素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始终饱含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始终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是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文明,长期坚持“大一统”的政治和文化传统,坚定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是始终坚持根本而又不断壮大自身的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始终坚持“和实生物”的和合思维、“执两用中”的中和理念,讲求和平、和睦、和谐,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这些概括发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持久强大的生命力,为更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提供了理论指导。

“两个结合”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这一方面的重大理论成果,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强调既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还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互贯通、相互促进。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主要任务决定了我们更多致力于“第一个结合”,虽然提出“深相结合”,但没有做充分的理论展开,没有形成“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建构。

进入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成为党的中心任务。在进一步实现“第一个结合”的同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课题前所未有地突出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全面阐述“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重要地位;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必由之路”“最大法宝”“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等重大论断,深刻阐释、高度总结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大理论成果,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根本原则和发展路径,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当代发展的基本规律。推进新时代文化发展,就要坚持走好“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包容开放,坚持守正创新,通过“结合”实现新的思想解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方面的重大理论成果,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和光明前景。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明确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并系统阐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历史基础、根本途径、重要原则等。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进一步丰富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原创性理论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有方向有灵魂的文明,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有深厚文化根基的文明,赓续中华文明的丰富内容和突出特性,具有历史连续性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历史中走来更立足于当代,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任务要求而产生,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现实而形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而提出,具有当代现实性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重大战略规划,同时包含文明建构的方法路径,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指向就是要形成中华文明的创新形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强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传播力,体现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的包容创新性特征。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完整系统、实践性强的理论创造,具有非常突出的理论原创性特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内在关联、逻辑自洽,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历史根基、发展路径、战略目标等根本问题,并将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17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