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大,导致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加大。比如对流动党员底账不清、管理方式简单、服务机制不全等问题,这就需用好“三招”,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引导,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的人员数量庞大、职业身份多元、管理主体多重,有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信息掌握不全面,未建立流动党员台账;有的党组织只统计不管理,使流动党员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因此,首先要用好“全路径管理招”,确保流动党员“不失联”。依托“三会一课”、党费交纳等载体,及时发现党员是否流动,及时更新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台账。利用党员E先锋和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精准描绘党员流入、流出、报到和接收全过程“路径”,加强流入地、流出地、党员三方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健全考评机制,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年度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激励流动党员重视党员身份、履行党员义务、维护党员形象。将流动党员纳入“流入地”党员经常性教育范畴,运用“学习强国”等“指尖课堂”,确保其“离家不离党、流动不流学”。
管得住是硬道理,服务得好是真本事,用好“全链条服务招”,确保暖心服务“不缺位”,才能让流动党员变“被动”为“主动”、变“流动”为“融入”。结合流动党员分布广、居住不固定、流动性强等特点,在园区、楼宇、行业、商圈、两新组织等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单独或联合组建一批流动党员党组织,方便流动党员找到“娘家人”,及时帮助解决租房、子女入学、卫生健康等现实问题。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楼宇服务站等阵地,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进行“兜底”,确保流动党员有党组织接收,让党组织成为流动党员的“靠山”。畅通服务渠道,公布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发布致流动党员的一封信、制作流动党员服务手册,让流动党员寻“家”有路、融入有“门”。将流动党员纳入辖区“七一”表彰、春节慰问等工作范畴,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家、流而有爱、流而有为”。
流动党员作为地区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受到时间、条件的限制,无法结合自身特长发挥作用;有的流动党员意识不强,不愿受束缚,不主动报到;还有部分流动党员由于工作不稳定、无固定住所等原因,不愿融入“流入地”党组织。因此,要用好“多方位引领招”,确保作用发挥“不缺失”。主动为流动党员“搭台”,根据流动党员工作岗位、个人特长、兴趣意向,为其“量身”定岗定责,让流动党员“大展拳脚”。积极将返乡流入党员吸纳、编组入格,号召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引导流动党员参与“微心愿”认领,逐一签订流动党员先锋岗责任书,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双报到”活动,助力地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让流动党员找到“家”的感觉。与流动党员结对互联,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及时送上最新政策,听取流动党员意见、建议,让流动党员“他乡”变“故乡”。(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