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董丽敏 来源:人民论坛 发布时间:2017-07-26 阅读量:0

随着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在校生大幅增长,社会化不断提升,给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带来空前的挑战,学生自杀、公寓失火、宿舍盗窃、食物中毒、校园暴力等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频发,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成为影响高校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近年来,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倍受舆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高校校园安全面临的挑战

校园人员多且杂,安全保卫工作难度加大。随着高校的扩招,后勤社会化举措的出台,函授、夜大、自考、培训等与全日制办学方式齐头并进,导致学生数量增加、层次复杂、人流密度增大、教学资源设施短缺,增添了许多不安定因素,给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的高校校园中,教师就有国内的、外籍的,还有工作人员;在学生方面,结构上有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还有成教生、自考生,有的学校还有民办大学生;生源方面除了汉族学生外还有少数民族学生,有中国学生,也有其它国家的留学生,还有港澳台地区的学生、海外侨胞的子弟。同时,随着高校校园的开放,大量外来人员在校内打工,如各院系、各部门聘用的合同工(临时工),在校内承包商业网点的经商人员,校内建筑工地的民工及其他到校进行各种服务的校外人员,人员结构相当复杂。由于缺少有力的监督机制,许多身体健康不合格、素质不高、甚至身份信息不明确,有危险倾向的廉价务工人员及闲杂人员也进入校园,成为新的危险因素。

与此同时,校院合并导致许多高校采用多校区办学,校园面积扩大,学生人数增加,加上地理位置的分散,也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此外,许多高校还存在因经费比较紧张对安全方面投入不足,安全设施设备落后且配置不到位,安保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一切都给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压力。

新一代大学生特点鲜明,高校教育理念落后。新一代大学生有他们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享受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没吃过苦,自立自理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知识面广,思维灵活,兴趣广泛,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不懂得感恩和分享。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面对心理和生理上的种种压力,一部分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时候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错误的暗示和诱惑下,他们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近年来,国家教委在全国126所大学中抽样调查表明,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25%的大学生需要精神卫生服务,10%有明显的心理障碍症状,急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障碍已成为当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最大威胁。这些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大学生行为偏执、性格孤僻、思维异常,如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易引发各种极端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自杀、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多数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

在校园安全问题上,高校教育理念落后主要体现在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忽略了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许多高校一味追求学生的专业课成绩,而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求生技能却很少关注,与教育本质相悖。有的高校一味追求学生专业课成绩,不重视思想教育,也不关心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沟通技巧,使许多学生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道德意识低下,品行恶劣。而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安全教育也一直被摆在可有可无的不重要位置,多数高校未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周边环境恶化,影响校园安全。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高校校园由封闭、半封闭转为开放,高校与社会的互动越来越多,校园及周边治安问题也不断增多,不稳定的安全隐患随之增多。现在,很多大学校园周围都有一个为迎合学生消费群体的需求而建立的相当规模的市场,以学生为赢利对象的商业网点、网吧、游戏厅、发廊、KTV、小摊小贩等大量涌现。这些地方往往是社会恶势力滋生的地方,大学生出入这些场所消费,无疑会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如果相关管理跟不上,很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同时这些场所也是治安灾害的重灾区,是火灾、打架斗殴、流氓滋事案件的多发区,高校周边已成为校园犯罪和安全问题的衍生地。还有一些高校的新校区建在城乡结合部甚至郊区,周边环境复杂,给安全管理带来新的隐患。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和社会治安问题,80%以上在于校园周边社区状况不良,因而,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保障学生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势在必行。

高校校园安全的应对策略

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要真正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首先要打造一支高效的安全保卫人员队伍,即建立一支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业务基础的专业队伍,这些人员必须既了解高校教学规律和教育特点,又具有开拓精神和奉献意识,既能熟练运用技术和知识,正确、文明地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又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处理突发事件。其次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学校安全管理的硬件建设,它是实现学校安全管理的根基。学校要加大对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改造现有安全设施,增添安全设备。同时,还要提高安全防范的科技含量,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烟雾检测、电子巡更、自动报警等设备,切实提高防护层次,建立覆盖整个校园的安全防控体系。再次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防范规章制度和安全工作操作规程,使高校的治安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切实纳入到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上。

注重安全教育。高校应该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设为必修课。为了让每个大学生都习得面对各种安全事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实际操作中要结合各高校自身实际和大学生的心智特点,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先告知校园内经常会遇到的安全问题以及安全设施的操作方法,帮助他们尽快了解校园内部和校园周边的环境;定期组织各种演习,如紧急疏散、逃生自救演练等,帮助学生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掌握一定的逃生技巧。在注重安全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人文教育,对大学生实施人文关怀。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个别谈话、集体活动、网络媒介等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从细微处入手,及时捕捉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变化,尤其要关注矛盾学生的言行举止,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

加强心理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须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心理健康防御的长效机制。首先要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普及心理学、心理卫生等知识,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技能,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生活,始终保持健康、乐观的学习和生活心态,用良好的心态去对待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要建立一套“排查、干预、跟踪”的心理危机防范与干预机制,每月定期对学生进行排查,对那些在情绪、自我观念以及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跟踪,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难关,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事故,甚至是自杀和犯罪。

优化周边环境,营造校园文化。目前,高校安全管理部门没有执法权,因此要依靠社会各界,尤其要积极与高校周边的居民、城管、社区街道、治安交通、卫生环保等部门保持经常的联系和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加强对校园周边市场的管理和整治。借构建和谐社会的契机,共同营造校园周边安全稳定的环境,从而确保校园内部的安全。在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管理的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教育培养学生提供和谐的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土壤。在实践中,除了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健身房、体育场、广场等基础设施之外,我们还可以积极探索各种寓教于乐、富有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开展诸如专家论坛、知识竞赛、文艺汇演、采风沙龙、文化节等高雅的、有一定科技含量和理论深度的活动来吸引学生。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渗透,使学生们变得更为理性、更为成熟、更为自觉,使他们的道德自觉朝着健康向上、体现时代精神的方向发展。

总之,高校担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但近年来出现的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已严重干扰了高校正常的办学秩序,成为制约高校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故此,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维护高校的长治久安,为高校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