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政策需要好的落地

作者:张彩云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10-20 阅读量: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教育发展的政策和实施项目,为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各地紧密结合地方教育实际与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批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和实践模式。广东佛山南海区的信息化建设、上海嘉定的新高考改革、甘肃天水麦积区的全面改薄工程、重庆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山东德州的职业教育改革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这些案例各具特色,从中可以感受到地方教育管理者强烈的责任担当、浓厚的教育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值得广大教育管理者学习和借鉴。

正如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陈宝林局长所言“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好的政策需要好的落实。地方教育管理者执行政策的能力、力度、效果是国家政策红利变成百姓实惠的关键所在。

准确理解政策。地方教育管理者的政策理解能力包括对教育政策的认识水平和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考虑到我国区域之间差异巨大,国家政策大多比较宏观,原则性的要求和规定较多,如果教育管理者视野狭窄、知识欠缺、实践经验不足,理解上就会出现偏差。

某县在实行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时,规定“如果乡村学校教师所带班级考试成绩连续两年排在全县前三名,就可以交流到城市当教师,而当城市教师所带班级考试成绩连续两年排在全县倒数三名之后,就下放到乡村当教师”。把考试成绩当成标准,把做乡村教师当成惩罚,显然教育管理者对乡村教师支持政策的精神领会不到位,好好的“政策经”就此念歪了。

国家政策要真正在区域落下去,还需要教育管理者认同政策的目标指向和内容规定,主动作为,避免采取应付、简单化处理等消极方式。如山东德州市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认真领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大局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教育制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在于教育制度创新。以上典型案例中都共同提到了一个词“创新”,重庆市创新乡村教师培养制度,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山东德州市大胆创新,努力突破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广东佛山南海区推动信息技术和教研深度整合等。

对于地方教育管理者来说,创新的发生意味着面对困难是否能够积极作为,在似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做出种种探索和改变,切实履行公共职责,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把难做的事做下来。

创新教育制度,需要教育管理者具备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不能仅仅依据个人经验就贸然创新,要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参与,进行必要的一线调研和论证,有些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政策试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

地方政府还要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建立“容错”机制,宽容“探索性失误”,让地方教育管理者卸下思想包袱,勇谋善为。

强化督导评估。督导评估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有力保证。重庆市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强化过程督导,启动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专项督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成立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制定了《教育督导条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教育督导团或督导室,99%的地市建立了教育督导机构,建设了一支督导队伍。

地方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改变督导方式,把结果性督导转化为过程性常态化督导,力求每一件教育大事都要出教育督导报告,每一次督导报告都要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国家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增强百姓的教育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