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间,一个眼神足矣

作者:杨根法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1-08 阅读量:0

孩子们用眼神交流。 本文作者 供图.jpg

孩子们用眼神交流。 本文作者 供图

清晨,我经常站在学校门口,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进入校园。校门口于我,是一个很美妙的观察窗口。年轻的父母送孩子来上学,大都是开开心心的。甜甜地相拥,轻轻地告别,孩子们小嘴巴吐出带有早餐余香的“再见”以及父母们长长的微笑,让校园的早晨分外温馨。

有一天,一对母女急匆匆赶到校门口,但还是迟到了,值日的教师笑眯眯地看着那对母女:妈妈摸摸女儿的脑袋,女儿会意地捧过书包,跑了几步,还回头看一眼妈妈。从我这儿看过去,这对母女的表情顿时亮了:这位妈妈竟然跟迟到的女儿眨了眨眼睛,奔跑中的女儿开心地笑了。难不成这段迟到的时间里有她们娘儿俩才知道的甜蜜故事?不过这母女的眼神,足以让人陶醉。

开学报到的时候,为了让一年级的新生有一个难忘的入学记忆,学校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极具创意的活动,孩子们很是开心。可到了正式上课的第一天,有一位班主任又设计了进校环节——家长在校园里的孔子行教铜像下亲手给孩子赠送《论语》。应该说这位教师的创意和用心值得肯定,但学校规定正式上课后,新生家长就不能随意进学校了。为了保证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那天上午有多位家长被“拦”在了校门口,有的很不开心,就埋怨了起来。

我得知情况后,批评了那位教师,也没听她解释就走开了。第二天见到这位教师,我还没开口,她就掉了眼泪。她说了一句话,让我无地自容:“校长,其实你不用那样批评我,有时候,你给我一个眼神,我就知道对还是错了。”那时候,我不敢看这位教师的眼晴。

我们的教师,还用得着那样严肃地批评吗?为什么不能像那位迟到学生的妈妈一样,眨眨眼睛,让过失过去,让道理有“礼”呢?

有一次,我听了一节语文课——《少年闰土》。课堂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教师让孩子们看课文中的插图:画上的两个人,分别是文中的“我”和少年闰土。在孩子们准确地表述哪位是“我”、哪位是闰土后,教师非常巧妙地引导孩子们再仔细观察课文中两位好朋友,问孩子们:“除了不同的方位、不同服饰、不同动作可以识别人物,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孩子们没有回答,教室里一下子冷场了。

我在场下也暗自心急,这可真有点难了!不过这位教师倒也不慌,就静静地等着,大概过了一分钟,有孩子举手回答了:“老师,可以从他们的不同眼神来分辨!眼神里有着友好、自信的是闰土;充满着好奇、崇拜的是‘我’”。这个回答着实精彩,可孩子是怎么想到的呢?

下课后,我找到了那个孩子,说出心中的疑问:“老师又没提醒你,你怎么能回答得这么好?”孩子开心地说:“我一抬头,看到老师,心里就有答案啦!”“这么神奇呀?”我也被孩子的这个“关子”给逗乐了。“那时候,老师也正好看着我,带着微笑,好像在用眼睛鼓励我,我自然就想到了眼神。”

在学校,听课多了,我发现有一些教师虽课堂上话不多,但有着灵动又充满智慧的眼神。这样的教师,在教室里一站,往往显得分外地端庄、优雅和大气。他们的课堂,他们的教学,有着静水深流的博大,也有着润物无声的灵动。如果一个班级,在特定的环境下,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大部分孩子就能明白教师要表达的意思,那么这位教师肯定是受学生欢迎的。

明明心里对某一件事或一个人是接受的,是认同的,不过由于对方没完没了地重复,使人心生讨厌或排斥,心理学对于人的这种现象叫作“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得过多,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课堂上借用一些肢体语言,或者是表情,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人的眼神,能达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怡人境界。

在我看来,世界上每个人、每件事、每个岗位,都有酸甜苦辣,都有是非曲直。无须多言,也不用赘述,“冷暖自知,喋喋无益”。有时候,你在如泣如诉,别人用一个眼神早就告诉大家了:“我不在乎啊!”可惜在诉说的你,并没有看懂。其实,人与人之间,有时候,一个眼神足矣!

当然,更多的时候,会向你眨眼的人,传递的是一种暖意和爱心。毕竟,人心是向善的,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回头去想想那对迟到了还相互眨眼却没说一句话的母女,这样心灵深处的默契与快乐,全世界的困难都会为她们让路,更别说这一点点小小的迟到了!

(作者系浙江省江山市江山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