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谨“三言”,慎“三人

原创:方平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4-06-17 阅读量:0

三思而后行者遇事都会气定神闲,处理得恰如其分。作为一校之长,更多时候是在和人打交道,所以在工作中要谨“三言”,慎“三人”,把学校工作做好,引领学校向前发展。

一、所谓谨“三言”,即谨慎对待“忠言、花言、无言”

一是忠言

古语云“忠言逆耳利于行”。管用的话往往听起来很刺耳烧脑,让人心里极不舒服。忠言,就是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直截了当描述,不加任何雕琢修饰,纯自然的,原生态的,内在实质非常营养健康,对人有好处。教育,本身就是探索真理的过程,是探索科学和自然的未知,在此过程中以爱育爱,将爱传递。领导之间,领导与老师之间,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都必须敞开心扉,真诚以待,不容许有半点虚情假意。

二是花言

花言巧语,这种脱离事实本身的漫无边际的夸夸“奇谈”,能把人捧上天。长期在这种语言的熏陶下很容易被扰乱视听,混淆黑白,歪曲事实,耽误正事,把学校工作搞得一塌糊涂。一个单位也好,一所学校也罢,“高情商”的人随时可见,只要他们一出场,就没有摆不平的事,因为他们很会迎合别人胃口,尤其会对领导“投其所好”。这跟蜂蜜一样,甜,但最多是保健品,甚至连保健品都称不上,别想着用它来治病了,真正能治病的还真是苦口至极的良药。

三是无言

无言,会说话的最高段位。作为学校领头人的校长,如果遇到事情和问题听不到一线教职员工的声音,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这说明校长的管理和治校方略早已脱离学校工作实际,习惯独断专行,听不进去批评和建议,没有人敢提意见,也不愿意提意见了,这样的学校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因为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早已对学校、对校长失去了信心与信任。作为校长,凡是在征求意见建议时听到的是“您说了算”“我们都没意见”“都行”之类的话,就该冷静下来反思反思了,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找出问题的症结,为自己开治病良方。如果实在是不能自我反省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办法,最好向其他学校校长“取经”,听听其他校长的分析,学习他们好的做法,主动向教职员工剖析自己,袒露自己,虚心向老师们请教,重新找回民主,盘活学校。

二、慎“三人”,即慎重对待“老实人,马屁精和佛系”三种人

一是老实人

老实人总是按照领导和学校要求,踏踏实实、默默无闻教书育人。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也没有“花招”,展现的是尽心尽力,弘扬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样的老师,在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精心呵护学生健康成长。一所学校拥有这样的人,这样的教师群体,实属学校之大幸,校长之大幸,家长之大幸。对待这样的老师,校长要主动关心,经常关注,时刻关怀。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案要向他们倾斜,给予“照顾”,切忌用不公平不合理的制度和方案去打击和伤害他们,因为学校的发展是他们在支撑,学校的工作是他们在支持,学校的进步是他们在推进,没有他们,就没有学校的口碑,没有学校的辉煌,也没有校长的“放心”,没有孩子们的未来。

二是马屁精

作为校长,要注意跳出“圈子”,偶尔去“吹吹风,淋淋雨”,清醒清醒头脑,冷静下来思考思考,把马屁精的言与行和学校发展、教师育人、自我管理、正人所言比对比对,及时悬崖勒马,回归正常工作。作为校长,要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狠抓党建工作引领,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警钟,时刻敲打敬畏之心,勒紧防腐之绳,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开好学校这艘大船。

三是佛系

学校里有少数老师,他们不求轰轰烈烈,不求遗臭万年,不怒,不争,更不怨天尤人,得失顺其自然。每天按部就班上课,吃饭,睡觉,对于自己分内事,只求完成交差,分外之事一概不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凡事不求上进与表扬,也不愿担责任,心怀“中庸之道”。这样的老师,说他拖后腿吧,算不上,说他懒惰吧,该做的事也都做了,很难给他们定个“性”,他们就是“中间人”。他们没有工作生活激情,淡化身边的人和事,唯见自己一切尚好即可。这种人在学生面前传递的虽然不是多严重的负能量,但也不会给学生多大的正向影响,这种骨子里透露出的“精神”就是一种逃避。

校长要多加引导,要以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及“四有”好老师标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加以感化,借抓师德师风之际,点燃教书育人热情,弘扬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重树为人师表应有的形象,以鲜活的精气神亮相于工作生活中,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重任,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助一臂之力。

(作者系重庆市忠县白石初级中学校副书记、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