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拴住孩子出走的心

作者:牛锐,杨思明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稍稍关注—下新闻,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年,关于孩子离家出走的报道太多了,每一次出走事件背后都有一串揪心的故事。出走的孩子身心受损,孩子的家长心急如焚,学校老师四处奔忙。下面两个案例中的家长就备受煎熬:

案例一:小陈是家里的独生子,今年上高一,父母对他抱有很大期望,从小就对他严格要求。中考前,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心情紧张等原因,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小陈,因为没有把握好考试时间,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从那以后,父母对他稍有不满就非打即骂,说一些“你这么笨,以后只能去要饭”之类伤他自尊的话。有一天,小陈在家玩了一会儿游戏被父亲发现,立即招来一顿打骂。等父亲上班以后,小陈立即出门,离家出走,漫无目的地游荡到深夜12点。叉累又饿的小陈终于一屁股坐在立交桥下哭起来。后来,幸好被警察发现并把他送回家。从那以后,只要在家里挨了打,或是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就会离家出走。

案例二:许先生的女儿今年念初一,平时乖巧懂事,但没想到她最近做了一件挺“出格”的事。前段时间,许先生中午下班回家后,在客厅的桌子上发现女儿留下了一张字条:“爸爸妈妈,我出去两天就回来。”许先生一看就慌神了,女儿去哪了呢?他立刻拨打女儿的手机号码,关机!夫妇俩一直焦急地等到下午,女儿的手机终于开机了,她终于接电话了!许先生着急地问女儿在哪里,女儿却很镇定地说:“你们现在就到某某茶艺馆来,我要和你们谈判,谈好了我才答应回家。”夫妻俩急忙赶到茶艺馆,只见女儿和一个同班女同学小颖已经坐着等他们了,还有小颖的父母也来了。原来许先生的女儿和小颖在QQ上聊天时就偷偷约好了要一起出走,她们觉得在家里听父母唠叨都烦了,想自己出去透透气。

这两个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很有代表性。现在的社会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考不上大学就会没出息”之类的思想,致使孩子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小陈离家出走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逃避一种令人恐惧的、处处受制约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在小陈的家庭教育上应该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督促和鼓励孩子学习,而不是动不动就施以体罚。许先生女儿的出走,则是因为在家里厌倦了父母的唠叨。还有的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唇枪舌战甚至大动干戈,有时还迁怒于孩子,孩子也会离家出走。由此可见,孩子出走的原因也许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排解,于是一走了之。其实,出走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增添新的挫折和压力,甚至带来灾难。然而这又是年少无知的孩子不能预测的。为人父母者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孩子离家出走事情的发生。

如何预防孩子离家出走?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

氛围。如果家庭人际关系不好,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压力,孩子与家长就会有隔膜。这种状态下,家长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减压”工作,并冷静思考,该承认自己缺点错误时,勇敢地承认,向孩子表示歉意。有了交心的基础以后,进一步与孩子沟通,再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

2、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多与教师以及孩子的同学接触。家庭教育不当,往往是孩子出走的直接导因。很多家长“自居心理”极强,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一贯“理直气壮”。正是这种“理直气壮”会带来苦果。建议这样的家长尽快改变“自居心理”,听听专家、老师和孩子的意见。平常,家长要多与教师以及孩子的同学接触,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知道很多关于自己孩子的情况,有些异常表现也会提早得知,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3、因势利导,家长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案例一中父亲如果不是把玩游戏的儿子暴打一顿,而是先坐下来,不声不响地看孩子打一会儿游戏,之后,主动要求跟孩子一起玩,再之后,边玩边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打游戏时间的长短,再趁热打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也许孩子从此会远离游戏。这种因势利导,绝不是怂恿孩子的错误,而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和形式。

父母如何面对回家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曾经出走过,或刚出走,现在已回家了,这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数落孩子,而是要热情、亲切地给孩子以温暖。“有本事你别回来”之类的话千万别说,否则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二度出走。应该从理解的角度肯定孩子回家的行为,指出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所犯的过失。如果是家长、老师的错误要向孩子认错,表示愿意与孩子共同努力改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要鼓励孩子面对挫折,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在批评教育后可以把它作为一页历史翻过去,过后孩子犯错时,不可旧事重提,老账、新账一起算,借此打击孩子。要让孩子意识到你是真的理解他、帮助他。

但是,父母也不能对孩子从此不敢教育了。如果对孩子一反过去的作风,百依百顺,就会让孩子觉得离家出走的行为可以得到很多好处,下次有可能还会故伎重演。这个时候,家长要静下心来分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然后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了解离家出走对自己不利;了解他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而不必采取离家出走的下策;让孩子明白离家出走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是一种逃避方式。

最后,父母还要借此机会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比如提高孩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认识的能力;如果是学习负担过重,就要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把“玩”的时间还给孩子;如果孩子学习困难,应帮助他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