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你的手指

作者:陈丽丽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9-24 阅读量:0

齐齐(化名)今年13岁,是一名初一男生。入学以来,他一直活泼好动,上课爱表现,学习中等偏下。老师发现他有一个怪癖:爱啃手指,他的左手指甲全秃,食指和中指骨节处有多处硬茧,时常因为硬茧被啃咬脱落而出血。据齐齐的班主任王老师介绍,齐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有这个毛病,他的父母知道并且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奏效,王老师于是想到了向我求助。

我邀请齐齐和他的父母一起来到我的辅导室。齐齐来到辅导室后一改往日多言好动的本性,坐在沙发上很紧张。我从他的家庭情况谈起,向他的父母了解了关于齐齐成长的第一手资料。

齐齐是家中独子,自幼和喀什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6岁回乌市上学。由于齐齐的父母做生意不常在家,上学时,他一直寄宿在不同老师家里,小学期间换过三家。目前也住在一位中学老师家里,放假回爷爷家。齐齐啃手指是从二年级开始的,老师批评过、家长打过,他自己也知道不好,可就是改不了。为此,齐齐还看过心理治疗师,治疗师说要放松,不要太看重学习了,但他就是改不了。

从齐齐父母的陈述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焦急,也可以发现一个问题,由于亲子团聚的时间太少,只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才会回来和孩子见面交流。齐齐的父母并没有提及他们是否当面见过孩子啃咬手指,也没有告诉我亲子之间的交流方法和途径。他们仅仅提到和孩子相处时间很少,每次相见的原因和交流的主题都是齐齐啃手指,这让我对这一家的亲子关系和交流方式产生了关注。

我发现,齐齐的父母由于不能陪在孩子身边,感到非常内疚,每逢团聚,尽管生气,最后还是会给孩子很多礼物,满足孩子很多要求。在每次短暂的相聚中,一家人快乐居多,孩子即便挨打,最终还是和父母非常亲近,亲子之间非常亲密。

整理资料后,我可以判断齐齐的啃咬行为表达了他渴望亲子交流的一种迫切需求,而且,啃咬是与他的团聚需要满足直接相关的。

通过这次辅导,我还发现有这样一种循环模式存在:啃手指—请家长—团聚—家长离去—啃手指。

齐齐很外向,乐观,很少要求父母回来探望,没有其他过激行为。当一个孩子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怎样表达自己对团聚的渴求呢?作为男孩子,在语言方面如果没有表达天赋,情感又不细腻,长期的渴望被压抑,就会选择一些隐蔽的方式来表达,而由于偶然的啃咬手指行为,齐齐唤回了远方的父母,还有礼物和疼爱。对齐齐来说,啃咬行为既能缓解分离焦虑,又可以和父母团聚,于是,齐齐的行为模式中就会保留这种让他“愉快”的坏习惯—啃手指。

不自控的行为习惯形成是有一定的心理根源的,通过这次辅导,我们终于找到了齐齐啃手指的真正原因—渴望与父母团聚。

针对目前情况,我与齐齐及其父母制定了一套“手指拯救方案”。

● 拯救目的:

减少并最终杜绝啃手指行为。

● 拯救措施:

齐齐父母每月回家一次;若手指健康干净坚持两个月,则父母每月回家两次;若手指啃咬痕迹明显,父母可以选择不回来看齐齐。

齐齐若想父母,可随时给他们打电话,父母要按实际情况尽快看望或及时安抚齐齐。

齐齐上课如果要举手发言必须举左手。

方案要求双方签字同意,而且我们三方各执一份。齐齐及其父母都同意条款并签了字,并表示可以做到条款中的规定事项。

方案制定并执行一周后,我与齐齐班主任王老师交流,她反映最近班里很多同学关注齐齐的左手,齐齐觉得自己左手很难看,不好意思举左手了,齐齐要求王老师和我商量能不能不遵守第三条,我欣然同意。

一个半月后,我再与王老师交流,王老师反映,齐齐已经不啃手指了,不知在家怎样,并提出要与齐齐父母联系。我建议王老师暂时不要联系,因为过多的关注会引起齐齐父母的焦虑,反而会影响团聚的效果,容易使齐齐产生其他的发泄行为。

方案执行满两个月了,齐齐到我办公室,给了我一张他父母写的字条:谢谢老师。这时,我观察到他的左手只剩下几个有点发粉的老茧,比以前健康干净多了。

这例辅导是成功的。齐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开始探寻唤回父母的途径,他选择的途径是啃咬手指引起老师关注,继而由老师唤回父母。

分析出这一内心需要,与来访者及其父母制定了适当满足齐齐内心,抑制不良行为出现的调整方案。方案的执行非常顺利,当孩子内心与父母团聚需求及时满足后,孩子的啃咬行为明显减少,并开始改变认知,考虑啃咬行为影响自己的形象。在认识啃手指危害和团聚需求满足两种效果的共同作用下,齐齐啃咬行为有效减少并最终消失,效果明显。

辅导反思

1心理咨询师应善于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不要停留在表面现象。

中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我们大多数情况下会推测是学习压力造成的,于是简单归因为学习焦虑。但很多异常行为呈现的不都是孩子学习方面的问题,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内心需求,要想及时调整异常行为及心态,就要认真追溯学生的成长史,合理分析各种相关原因,并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

2辅导方案要有立有废。

在方案中,举左手行为让班主任很不理解。其实这是一种消退抑制方案。孩子满足内心团聚需要的措施是需要合理化的,如果接受了所选行为的不合理性这一观念,就可以明显减少如啃咬等类似的不良行为。这一措施是要让孩子从另一方面认识到啃咬后果的负面效应,既然流血、受伤等痛苦齐齐是接受的,那么,只有通过“形象受损”这一途径帮助他认识啃咬的危害,产生“举左手—吸引同学们注意—引起同学们的否定反应—不好意思展示被啃咬的手—杜绝啃手指”这样的连锁反应。这一措施看似与辅导无关,其实是一条有效的辅导途径。这一方案的确立和实践也让我对辅导中有效措施的多维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3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多方位的教育合力。

有这样一种理论,叫做5+2=0(学校教育5天加家庭教育2天,若两种教育方式相反,则教育效果为零),这一理论提醒我们:家庭教育对孩子同样重要。在辅导齐齐的过程中,我发现,不仅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我们关注,在城市,工作繁忙的父母抛下儿童的现象也值得关注,我发自内心地向所有家长呼吁,多陪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