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思想讨论”与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大众化

作者:刘 霞 来源:现代哲学 发布时间:2016-03-14 阅读量:0

刘 霞

【摘要】建国初期,为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必须成为大众化的思想。以报纸媒介为载体的“典型思想讨论”将“农村党员在农业生产合作中应发挥骨干作用”、“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应该树立集体主义思想”等作为重要内容,凸显出意识形态性、组织性、典型性和大众化的特点,有效地推进了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的大众化传播,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也促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典型思想讨论;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4-0030-07

作者简介:刘 霞,湖南沅江人,哲学博士,(广州510403)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

建国初期,为生动宣传党的农业合作政策,深入推动农业合作实践,许多报纸曾开展过“典型思想讨论”。“典型思想讨论” 致力于解决农民的思想困惑,促成农业合作的共识。可以说,“典型思想讨论” 在推进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大众化和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典型思想讨论”之典型案例及主要内容

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契合了改造小农经济和为现代化积累有限资源的需要,其最终旨归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让农民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这是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的重要内涵。同时,毛泽东认为,加强党的领导是促使人们“组织起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保证。① 因此,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尤其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这是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大众化的重要内容。“典型思想讨论” 成为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大众化的助推器。

1.农村党员在农业生产合作中应发挥骨干作用

1954年3月29日开始, 《河北日报》开始在“党的生活”版里发表了关于田景秀和乔多奎思想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农村党员应该怎样对待农业生产合作社”。田景秀和乔多奎是沙河县大村乡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两个党员。田景秀是个女同志,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是个积极办社、刻苦耐劳、团结群众的好党员。乔多奎办社时勉强入了社,在农业生产合作社里当过一段生产主任,但他不爱劳动,更不管生产上的事,只顾自己赚钱和贩卖牲口,并处处贪占社里的便宜,最后又带头退了社,在群众中影响很坏。这个材料登报后发生了很大影响,中共高阳县委和唐山地委先后通知全县农村支部讨论田景秀和乔多奎的思想问题。此后,河北省委宣传部也发出了讨论两种思想的通知。

在这场讨论中,有些党员对自身在合作社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剖析;有些党员从乔多奎贪占便宜的行为、轻视劳动和不遵守劳动纪律的思想行为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评;有些党员撰文反对党员的投机买卖、雇长工、放高利贷、带头退社等行为;还有些党员分析了乔多奎犯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他有剥削思想,居功自傲,受了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等;有人还谈到了一些党员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如在组、社内消极应付或动摇不定,办假社,明着互助合作,暗着单干,来欺骗上级,贪占便宜,剥削别人的劳动力,不愿组织互助合作,留恋自己所谓“自由”的单干生活等;同时也有党员号召大家要学习田景秀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学习她在办社中克服困难,向困难作斗争,向各种错误思想行为作斗争,以及在办社中大公无私的精神①。

针对共产党员不能在组、社内起到骨干作用的这种状况,大家对农村党员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了统一认识,认识到农村党员对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负有重大责任。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成员,不能把党员降低到农民的水平。首先,农村党员应该积极地耐心地宣传党的政策和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这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其次,没有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共产党员,应该停止一切自私自利的打算,放弃各种剥削思想和行为,积极带领广大农民参加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在互助合作运动中起到骨干作用,以便顺利地实现对小农经济的改造。再次,已经参加了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党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组员社员生产,努力完成组、社的生产计划,使组员、社员体验到参加互助合作的实际利益,同时要团结单干农民,动员组织他们参加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时,共产党员在组、社内要发扬民主作风,有事要与大家商量,倾听社员的意见,不能独断专行,侵犯组员、社员的民主权利;要爱护公共财物,不自私自利,不投机取巧,不贪占便宜,并向一切贪污浪费和侵占、破坏公共财物的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②。

最后,沙河县委和第一区委发表公开申明,反省了工作上的失误,表示接受教训,加强党的思想教育工作,搞好互助合作。乔多奎也作了公开检讨,表示下决心改正错误,继续为党为人民服务。一年后,乔多奎在实际工作中有了很好的转变,在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重新取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县委根据大村乡党总支部的申请,作出了撤销对乔多奎同志的“撤销工作”处分的决定。

2.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应该树立集体主义思想

晋县管洽乡管洽村旭癉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年底由230户扩大到553户。有些社员入社后,还没有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影响到社的巩固。乡党的总支部和社务管理委员会为了进一步从思想上巩固社的组织,保证1955年农业增产任务的完成,在中共晋县县委农村工作部的帮助下,选择了两个典型,一个是集体主义思想好的社员赵秋喜,一个是有个人主义思想的社员赵德子,围绕如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组织社员展开讨论。在1955年1月17日,该社首先组织了九个生产队中的队员、饲养员、保管员、生产小组长、生产队长等十八名社员参加,举行了两种不同思想座谈会,要求在春节以后,以队为单位结合春耕生产,全面开展两种思想的讨论。1955年2月3日《河北日报》发表了晋县管洽乡管洽村旭癉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赵秋喜和赵德子两种不同思想的材料,在各地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发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广大社员,开展了“赵秋喜和赵德子的思想有什么不同?”的讨论。据来稿统计,这次讨论普及到全省9个专区,3个市,84个县。石家庄专区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参加了讨论。获鹿、行唐两县参加讨论的社员占社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③。参加讨论的社员都联系自身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检查和反省,提高了集体主义精神的思想觉悟。

这场讨论主要暴露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其矛盾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只管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利益。如在“四评” (土地、牲畜、农具、劳力) 中,故意把别的社员的生产资料价钱评得很低,把自己的生产资料价钱评得很高。评分记工制度建立起来后,只从多挣工分上打算盘,做活挑肥捡瘦,只图快不顾质量。还有些社员对待公共财产不关心,对待农具不爱惜,乱使乱扔,风吹雨淋也不管,对牲口也不爱惜,牲口死活不关心,关心的是自己多挣工分就行。贾村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队长赵庚戊谈到他在担任生产队长期间出现的问题。赵庚戊队长对自己只管组织生产,不管思想领导的错误思想进行了剖析和自我教育④。

其二,只管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利益。总要求国家多帮助,给贷款,给粮食,给种子,给农具,给肥料,给生活必需品,而不对国家尽义务,如不服从国家计划,特别是种植计划和统购统销计划。不管国家需要,甚至虚报植棉面积,冒领国家贷款,欺骗领导①。面对上述种种行为,有人总结社员不关心集体利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和社不是一条心”,总盘算对自己有利的事,也就是对农业生产合作社存在不信任。社干部不重视集体利益,在社员中也起了不好的作用。清苑县高庄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张恒书谈到曾经犯下的对集体利益漠视的错误②。

如何解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呢?舆论的导向是处理好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强调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第一,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一致,社的利益和国家利益一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关系,集体利益中就包含有个人利益。农业社是集体劳动的组织,要相信群众的力量,大家一致努力才能办好。第二,反对个人主义,但不否认个人正当利益。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我们所批判的个人主义思想,一定要和社员个人应当享受的利益严格分开,如果混淆不清,就极容易损害社员的正当利益,形成强迫命令的错误,打击社员的生产热情③。如果说追求个人利益情有可原,但为个人利益不恰当地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却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个人主义的集中表现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第三,在方法上,对有个人主义思想的社员采取示范和说服教育的方法,不要采取强制措施,也不要把问题扩大化。第四,树立集体主义精神。这就要求社员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积极,干活不仅要快、要多,而且一定要好,要有互助友爱精神,关心和维护社的劳动纪律;热爱社的公共财产,关心公共财产的正确利用,向一切损害公共财产的现象作斗争;正确处理社内外的关系问题,如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关系,社与社、社与组的关系,与社外个体农民之间的关系;积极服从国家的生产计划、商品交换计划、信贷计划等。

经过这次讨论,赵德子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公开撰文表示感谢大家对他的帮助。很多社员也初步明确了:社是社员自愿联合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组织,社的繁荣就是每个社员不断增进自己物质文化生活的源泉;社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集体利益的增长,是增进个人利益的保证,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

除了上述讨论之外,1955年2月10日到5月25日,《河北青年报》以涉县沿头村团员王义堂和刘甫田为对比,开展“王义堂和刘甫田两种思想的讨论”④。当时,全省有4676个团支部参加讨论,占团支部总数的75%,向报社投稿430件⑤。这个论题引起了千千万万农村男女青年的关注和热烈讨论。他们纷纷寄来信件和稿件,有的诚恳地对刘甫田提出了批评,有的针对自我行为坦白直爽地作了自我检讨,有的表扬了思想先进的青年。这次讨论不仅在河北省影响大,在全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团中央很重视这次讨论,给予了表扬,并由《河北青年报》编辑部根据讨论情况,总结编写成《怎样对待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集体利益———关于王义堂和刘甫田两种不同思想的讨论》⑥ 一书。

在讨论中,有人总结了王义堂和刘甫田两种不同的思想根子,认为王义堂是用集体主义思想对待集体利益,刘甫田是用个人主义思想对待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和社员个人利益一致,但也会发生矛盾,这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农业社的集体利益,就是每个社员的利益,而且是每个社员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自从在河北青年报上开展两种思想的讨论之后,各地的团员、青年给刘甫田很大帮助。他逐步认识到自私自利思想的可耻,并坚决用实际行动来改正。1955年,他在社里做出了不少成绩,并当选为生产组长。

总之, 《河北日报》等诸多报纸所展现的“典型思想讨论” 是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大众化的重要尝试。除了上述“典型思想讨论” 案例,《河北日报》还组织过“干劲鼓足和不足有什么不同———两个支部书记的两种不同思想的讨论”,《新湖南报》组织了“向占梅思想” 讨论, 《河南日报》组织了“王本正思想” 讨论, 《宁夏日报》组织了“农村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对比讨论会” 等。这些“典型思想讨论” 都涉及到如何对待农业生产合作社,如何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等问题,对推进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大众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典型思想讨论”之重要特点及分析

作为“典型思想讨论”的重要载体,报纸媒介呈现出特别的形式和特殊的意义。研究当时报纸所组织的诸多“典型思想讨论” 发现, “典型思想讨论”在推进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大众化过程中凸显出意识形态性、组织性、典型性和大众化的特点。

1.意识形态性

报纸曾经是马克思政治斗争的武器,也是对民众进行政治熏陶的途径。马克思与恩格斯创办的《新莱茵报》就把宣传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作为首要任务,并极力宣扬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路线、方针和策略,控诉资产阶级当权者。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报纸的功能“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丰富多彩的每日事件,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①。列宁创办的《火星报》政治立场鲜明,其直接目的就是宣扬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理想。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党报新闻理念,1948年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 “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②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报纸作为政府的代言人,进一步强化了延安时代形成的党报宣传与动员的意识形态功能。报纸充当着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进行社会动员与整合的工具,成为思想论争的平台和媒介。

报纸组织的诸多“典型思想讨论”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党政国策下进行的,是为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服务的。如《河北日报》1954年从3月29日开始的主题为“农村党员应该怎样对待农业生产合作社?”,标题为《田景秀和乔多奎———两个党员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两种不同态度》的讨论,其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建社目标。沙河县从1952年上半年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下半年即掀起了互助组转合作社的高潮。为保证农业社的质量,1953年1月县委开展整顿农业社,提出互助组转社要具备五个条件:集体经济需要、有互助基础、有领导骨干、群众有建社要求、经充分酝酿讨论。到1953年底,全县共组织起55个农业社,795个长年互助组,2184个临时互助组。1954年1月,县委制订互助合作五年规划,提出到1957年农业社增到1300个,入社农户增到41000户,占总农户的90%,农民要全部参加互助组,基本消灭单干的奋斗目标。③。

2.组织性

列宁对报纸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刻,他认为“报纸的作用并不只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争取政治上的同盟者。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④。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观点,并无限扩大了报纸作为“组织者”的功能。毛泽东受到列宁、斯大林以及共产国际的影响,结合自身长期的报刊工作实践,明确指出“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一个武器”①。

这种组织性和行政权力密切相联,报纸的宣传报道和政府的每一个动作密切配合,相辅相成。也正因为如此,报纸才有履行组织职能的资本,这是媒体作为“准行政机构” 的具体体现。同时,报纸等新闻媒体也可以借助行政力量提升自己的传播效果。《河北日报》组织的赵秋喜和赵德子的思想讨论就是在中共晋县县委农村工作部的帮助下发起,在各地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扩大讨论的。田景秀和乔多奎的思想讨论也是在《河北日报》和沙河县委的共同组织下发动的。河北日报在开展“农村党员应当怎样对待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讨论时,就曾以田景秀和乔多奎所在的县———沙河县和报社附近的保定市郊区为重点,派人下去参加当地农村党员的讨论,了解农村党员的思想情况和讨论情况,以便指导其他地区讨论的开展。例如,报纸了解到有些地区的党委和干部由于怕“影响春耕生产”而不重视组织讨论,就介绍了沙河县五区党员普遍开展讨论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实际例子,并发表了短评,指出开展这一讨论对于推动春耕生产是有利的。又如,报纸了解到有些党员说什么“既然入社和出社自由,乔多奎退社就不算啥错误”,“一个党员退社这么一件小事情,也值得这样的讨论?”,就发表了“农村党员退社不是小事情”的文章,针对这种模糊认识加以分析和批判。同时,报纸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发表了一些指导农村党员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评论②。

3.典型性

《河北日报》和《河北青年报》等报纸组织的这些讨论具有鲜明的典型性特征,如赵秋喜和赵德子的这两种思想在农村就具有代表性。正面典型旨在弘扬正气,歌颂成绩,赞美英雄,催人奋发;反面典型则是揭露缺点,批评错误,控诉罪恶,压倒邪气。反面典型的讨论和斗争可以让老百姓产生思想免疫力,增强对错误东西的抵抗力。这种典型思想的讨论契合了当时的社会生态环境,并与农民的认知水平接近,具有逻辑简单、思路固定、视野封闭、因果明确的特点,抓住了典型本质的东西,因而具有较强的示范性、说服力和影响力。

当然,这种典型对象的选择还是非常重要的。《河南日报》开展的“王本正思想” 讨论由于典型选择的不恰当,而未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王本正是一个有放债、买地、囤粮等行为的农民。一方面,这个典型本身没有体现出农民的两重性,特别是没有体现出农民是劳动者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王本正不是共产党员,在讨论中没有分清党内党外执行现行社会政策的不同要求,因此这一讨论虽然对农村党员、区乡干部和一部分积极分子有所帮助,但却产生了相当的消极作用,助长了农村中乱批评自发势力的偏向,并使得有些干部和农民仇视王本正和有“王本正思想”的人。由此可见,确定思想讨论的典型,必须经过慎重考虑和周密的调查研究,决不可草率从事④。

4.大众化

列宁认为,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来教育群众,他要求报刊“少来一些政治空谈。少发一些书生的议论。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多检查检查,看这些新事物中有多少共产主义成分”⑤。毛泽东认为报刊要向群众学习,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并加以传播,用以教育和指导群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大众化观。他认为,要搞好宣传,就得从群众的生活实际出发,一定要与群众生活紧密关联,并善于组织动员大众。

虽然这种典型报道在新闻界舆论褒贬不一,但它却开创了双向传播的尝试。一直以来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建国后整个社会的新闻媒介都被组织到自上而下的系统之中,官方文件、报纸及其他传播活动,都是国家向民众发送信息的工具。但实际上在当时政府主导的报纸等新闻媒介中,非常注意报纸和群众的密切关系。一些报纸编辑部就收到过很多的群众来信。如1953年5月胡乔木到河北省视察工作, 《河北日报》社长翟向东、总编辑杜敬到省委招待处向他汇报工作时,就提出读者来信日益增多,编辑部压力很大的情况①。而开展典型思想讨论是一种大规模的群众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许多报纸不仅在报面上进行讨论,还注意发动各地群众讨论,因而使得整个讨论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性。作为报纸的受众,更多的群众从论争中领会其中道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加以效仿,修正自身行为。

三、”典型思想讨论”在推进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大众化中的功用

1.传播集体主义精神,实现农民自我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观,是党和政府在农业合作运动中所倡导的价值取向。而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严重阻碍了农业合作化的顺利进行。毛泽东等人认为发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缺乏集体主义精神,需要教育。在报纸上开展典型思想的讨论则是教育农民,推进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大众化的一个不错途径。

社会公众在精神上有不同程度、不同心理层面、不同实际功用的需求。而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精神正反映了当时人民在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追求和向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同时,它反过来会影响社会,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帮助人们树立起良好的人生信念、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价值观,其具体表现在对人们价值观和行为的引导。在上述诸多典型思想讨论中,赵秋喜等正面典型人物,往往是一种社会思想、行为的楷模,彰显了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精神。通过这些正面典型的榜样示范,人们受到榜样的感染,就会以榜样为楷模、为标准,在追求榜样的健康心理驱使下,在行为上效仿。这种可供模仿的道德形象,可以让受教育者直接或间接得到教益和启示。这种典型思想的讨论更生动地倡导先进思想和行为,从而有力地引导社会舆论。这种感化是潜移默化的,引导人们树立集体主义精神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也是明确的,让人们认识到在农业生产合作中,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而从另一方面,社会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认可会对有自私自利思想的人产生某种道德上的压力,从而产生某种约束力,规范自身言行,在行为上接受舆论监督。

这些讨论抓住群众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密切结合当前的实际工作进行,能吸引广大群众踊跃参加,并能取得各级领导机关的有力支持和充分配合,使讨论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并成为推动当前工作的一种力量。《人民日报》一文认为,组织得好的讨论都证明了,这是引导人民群众运用民主的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也是报纸进行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的一种生动有力的方式②。如清苑县高庄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张恒书经过这次开展的“赵秋喜和赵德子的思想有什么不同?”的讨论,认识到“大河里没水小河里干”, “个人利益和社的利益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把社的生产搞好,自己也才能富裕起来”③。这种通过“典型思想讨论” 的意识形态教育节约了教育成本,对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大众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进行社会整合与动员,促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列宁认为,报刊上展开的争论和交锋,有的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楚地弄懂政治问题,更深刻地了解这些问题的意义,更果断地解决这些问题④。1958年,毛泽东在《给刘建勋、韦国清的信》中指出:“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⑤ 因此,典型思想论争所探讨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实质上体现和迎合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方面的需要和期盼,其目的是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与动员,配合和推动党在这个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在建国初期的现代化诉求与社会主义理想追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农村中的工作重心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选择了先进和落后两种典型思想,对比着展开讨论,这在当时大多数农村党员政治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情况下,是比较容易收到宣传效果的一种做法。正反典型思想讨论看似可以论争和辩论,但实际上只是某种抽象原则的载体,已预设了政府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当批判什么是不对的时候,同时就以活的样子告诉农村党员什么是对的,帮助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修正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这种正反对比,使群众认识到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经过讨论论争让正面的东西占据主导地位。如赵德子和赵秋喜的讨论就使很多社员明确:社是社员自愿联合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组织,社的繁荣就是每个社员不断增进自己物质文化生活的源泉;社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完全是一致的,集体利益的增长,是增进个人利益的保证,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报纸组织两种思想的讨论,就是要动员农民学习正面典型。这种思想讨论的影响不是潜移默化式的,而是要化为直接的行动,这种组织特性起着社会动员的作用。对正面人物事例的详细报道,以榜样的力量增强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帮助和启发人们努力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事业多做贡献。这迎合了当时社会需要和时代召唤,起着社会整合和动员的作用。因此,典型思想讨论在不同思想论争的基础上,向人们宣扬搞好互助合作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极大地配合政府推进这个时期关于农业合作政策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 “典型思想讨论”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大众化,促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典型思想讨论” 以其意识形态性、组织性、典型性、大众化等特点对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当然,“典型思想讨论” 所推进的大众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局限性。在“典型思想讨论”中,虽然确定主题,要求群众参与讨论,允许论争,但实质上有很强的舆论导向性。在舆论导向非常明显的形势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反面典型,他们处于被动的地位,其话语权利和话语空间在舆论和众人压力下被忽略或排斥。建国初期这种新闻讨论模式的产生并非孤立存在的,其产生和发展与特定的国情,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等有关。新闻报纸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工作思路出发,围绕中心工作或针对突出社会问题,深入群众,发掘正反典型人物或单位,予以突出报道,并号召全社会学习典型,从而掀起学习典型的高潮,以致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这种新闻模式体现了契合时代任务,进行社会整合和动员,宣扬时代精神的政治功用。当今社会,随着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独立自主性的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开始关注受众的诉求,其方式和手段也更加丰富。只有牢牢把握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话语权,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正效应,才能更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