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字与东北抗联第一军血战辽东

作者: 李玉勤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文/李玉勤

在东北抗日联军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抗日名将和革命先烈,杨靖宇无疑是他们中间杰出的代表。正是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拉开了中国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本文记述的是杨靖宇和他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军在辽东的峥蝾岁月。

初入辽沈

海拔1376.3米的“老秃顶子”号称辽宁第一峰,素有“辽宁屋脊”之美誉,是长白山龙岗山脉的延续,距桓仁县城(今本溪境内)70公里。杨靖宇和他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军就是以这里为起点,开始了他们在辽沈大地的抗战征程。

1934年2月,杨靖宇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经钢山(今抚顺境内)到达桓仁仙人洞小冰沟子,考察“老秃顶子”一带的地理环境,准备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因为这里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南有安东铁路,西有安奉铁路,北临奉天(沈阳)、抚顺等中心城市,东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抗日军民进可破坏敌人交通运输、威胁城市,退可依托深山老林与敌人周旋。此外,在南满铁路、安奉铁路、黄海之间的辽东三角地带,自“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直有邓铁梅、苗可秀等义勇军将领坚持抗日斗争。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可以与他们遥相呼应,联合抗战。经过仔细周密的考察和再三考虑,杨靖宇决定开辟以桓仁“老秃顶子”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时值元宵佳节,杨靖宇带领战士们到老秃顶子山脚的阜康村(仙人洞村),对村里的老百姓挨门挨户进行说服,希望他们为抗日出钱出力出入。当时独立师的着装五花八门,但他们纪律严明,从不冒犯百姓,左臂上都戴着醒目的红袖标,上有“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字样。冲那袖标,仙人洞村的老百姓管他们叫“红军”。

创建稳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是进行持久抗日的基础和保障。杨靖宇率领东北抗联第一军在桓仁、兴京(今抚顺新宾县)等地区积极进行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1934年11月,中共南满临时特委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后,为巩固和扩大人民革命军和贯彻“中共全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精神,“最大限度地扩大反日游击战争”,“创造临时人民革命政权与根据地”,一军各部划分游击区,分区作战。凭借桓仁、兴京一带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杨靖宇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于1935年春,在本溪、桓仁、兴京诸县交界地带,以老秃顶子与和尚帽子两座大山为中心,包括仙人洞、高俭地、海青火洛、川里、碱厂、二道沟、三道沟、外三宝、大地、蒲石河等地,建立了桓、兴抗日游击根据地。

老秃顶子一带变成了红色区域,人民群众称这里为“红地盘”。在这里,各阶层的群众都投身于抗日斗争的洪流中,在中共桓兴县委领导下,共青团、抗日救国会、反日会、妇女会、农民自卫队等各种群众性的组织纷纷成立,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反动势力,为抗日联军提供了军需物资和兵源,巩固和发展了桓兴抗日游击根据地。

建造密营与转战辽东

当年,杨靖宇率领东北抗联第~军依托恒、兴抗日游击根据地,纵横驰骋在辽东山区,浴血奋战,打了不少胜仗。1935年5月5日,杨靖宇率第一军军部和一师师部攻占兴京县城东部的东昌台街,击伤伪警察署署长,俘虏警察数名,缴获枪30余支。同年8月中旬,杨靖字率军部及教导团和第五团,在抗日友军的配合下,在清原县黑石头沟成功伏击了伪军一个团,击毙日军40余人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杨靖宇率抗联第一军在凤城梨树甸子歼灭伪军邵本良一战,是最辉煌的战斗之一。邵本良是惯匪出身,“九一八”事变后任伪满洲国陆军上将。他亲率伪军干余人对抗联第一军实施讨伐,杨靖宇决定采取选择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给其出其不意的打击。1936年4月,杨靖宇率部与邵本良部在兴京、桓仁、本溪、宽甸~带周旋18天,行程万里,把邵本良部拖得疲惫不堪。4月30日,杨靖宇率500余入伏击邵本良部,激战4个多小时,大获全胜。梨树甸子歼灭战大大鼓舞了南满军民的抗敌士气。同年9月13日,杨靖宇采取化装奇袭的方式,智取了宽甸大荒沟的宝兴厚大商号,共俘获伪警察20余人、自卫团30多人、日本军官1人,缴获钢枪、土枪近百支和其他许多物资。1936年冬至1937年春,抗联第一军还在本溪地区先后进行了红石砾子伏击战和夜袭水簸箕沟伪军等战斗。

为切断抗联将士和当地村民的联系,日伪军采取“集家并屯”等“剿匪”暴政,实行经济封锁。为适应越来越严峻的斗争形势,坚持长期抗战,杨靖宇决定抽调人员在深山密林中便于活动的地方建造密营。密营中建有仓库,储藏粮食,油盐和菜等基本生活用品,同时还可储藏枪支、弹药,部分解决了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要。在战斗间隙,抗联还进行军事训练,对干部和战士进行爱国教育。但是,抗联密营也会因种种原因遭到敌人的破坏,给抗联将士们造成难以想像的困难。他们常常多日水米无着,风餐露宿,没有后方,没有给养,没有弹药,经受了人类历史上最原始、最残酷的生存考验。

两次西征

中央红军长征后,抗联无法得到中央的消息。为了寻求党中央对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及时听取党中央的指示,必须打通与党中央和关内红军的联系。同时,在敌人加紧大讨伐、形势愈发严峻的压力下,也有必要把南满抗日游击战争推进到辽西一带,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因此,1936年5月5日,杨靖宇率抗联一军军部和一师部队来到本溪县草河掌山区汤池沟温泉,召集师以上干部举行军事会议。决定由一师向辽西、热河一带进行西征,同时派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帮助一师做西征筹备工作。6月28日,抗联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率领一师主力从本溪县蒲石河(今属凤城)出发,经连山关、穿过安奉路,向辽西、热河方向挺进。日本人很快就觉察出抗联西征的意图,遂调集重兵堵截追击。西征部队不得不回师,返回辽东。在回师途中,于7月15日在本溪、辽阳交界的摩天岭大榆树沟与跟踪追击的日军驻连山关守备中队遭遇。抗联发现曰军后,即在摩天岭的一个山梁——“对面炕”上埋伏下来。守备队今田中队长带领所部爬上“对面炕”后,没发现抗联部队。时近中午,今田命日军把枪架在一起吃午饭,他本人则在登上山梁用望远镜瞭望时,被抗联战士一枪毙命。顿时,一师指战员枪弹齐发,在10分钟之内把今田中队一网打尽,取得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摩天岭大捷。杨靖宇在《西征胜利歌》中有如下描述:“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枪弹战利品无数,齐奏凯歌旋”。在摩天岭战斗中,西征一师参谋长李敏焕壮烈牺牲,参加西征的部队被迫返回根据地。

这次西征虽然失败了,但是杨靖字没有放弃。在敌人“东边道独立大讨伐”开始之后,杨靖宇敏锐地认识到,如果敌人向我扑来,后方肯定会空虚,这对于第一军来说是一个西征的好机会。11月上旬,杨靖宇在桓仁县外三堡、红土庙子主持召开抗联一、三师领导干部会议,决定由三师进行第二次西征。11月下旬,三师西征部队从兴京县境出发,在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参谋长杨俊恒、政治部主任柳万熙的率领下,冒着凛冽的寒风,从“外三堡”(本溪、桓仁、新宾三县交界处)挥师西进。为隐蔽起见,白天躲在僻静处休息,夜间急行军,进展颇迅速。然而日军还是觉察到了这一行动,并误以为是杨靖宇亲自带队,慌忙调动大批日伪军对三师进行追击和堵截。三师奋力冲破敌人的封锁拦截,经15天的急行军,途经清原、铁岭等地,抵达法库县三面船石佛寺辽河东岸。不料辽河不仅没有封冻,反而大水汪洋,奔流不止。各渡口已被日军重兵把守,渡船也被日军控制起来,尾随的敌兵又蜂拥而至。三师腹背受敌,只好边打边撤,脱离险区。1936年底,三师西征部队返回清原、西丰、兴京一带。由于紧张行军和频繁作战,部队减员严重。虽然抗联第一军的两次西征都失利了,但它却从战略上动摇了日本关东军对南满根据地的大讨伐,并在西征途中打击了日军,扩大了东北抗联的声威,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

最后的战斗

抗联第一军两次西征受阻后,元气大伤,面对二万七干多日伪军的“东边道独立大讨伐”,杨靖宇不得不率部进入桓仁、宽甸游击区的深山密林中休整。1937年秋天,杨靖宇率部转战本溪县境内大青沟、红通沟、响水沟等地,消灭日伪多股部队。9月,杨靖宇率抗联一军部分队伍,在桓仁县大青沟歼灭日伪军30余人;10月,杨靖宇率部队,在本溪县红土庙子的红通沟痛歼日军中岛部队,打死中岛队长以下60余人;11月中旬,杨靖宇率抗联一军军部,到本溪县大石湖与一师会合,在老沟伏击日本喜多守备队。这一系列胜利震动了敌人,一军再次面临装备精良的曰军的大讨伐。鉴于形势,第一军不得不再次转移休整。

1938年1月,杨靖宇率部进入吉林辑安境内。6月,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的叛变给第一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仅使第一师基本上瓦解,而且程斌将其所熟知的第一军领导人的行踪、所属各部队的番号、活动规律、战略部署、战术原则、密营设施等重要机密泄露给敌人。1938年10月以后,日本对东北大举增兵,总兵力达70余万人,“除30万防守国境线外,其余40万余数用来讨伐抗日联军,战争达至空前残酷阶段”。抗联“因冻饿而死及残废者,不下于战场伤亡之数”,杨靖宇不得不缩编部队,进行分散游击。到1939年来,抗联第一军已不足千人。1940年初,杨靖宇回到濛江县筹集粮草,暴露了目标,敌人派大批部队进行搜捕,杨靖宇在漾江与辉南间的山区与敌人周旋50余天。1月下旬,警卫旗第一团参谋丁守龙被捕叛变,供出了杨靖宇的行踪,使战斗变得异常艰难。2月23日,饥寒交迫的杨靖宇向几个农民购买粮食,再次被一个叫赵廷喜的农民出卖,下午4时壮烈牺牲在濛江县城南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凶残的敌人剖开了杨靖宇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竟连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草根和棉絮!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抗日救国的壮丽篇章。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到1938年,仅抗联一军一师在辽宁本溪地区与日伪军作战就达310余次,歼灭敌军近2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1500余支,还有其他大量军用物资。可以说,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第一军是辽沈大地的一面抗日旗帜,他们转战于曰军的“心腹之地”,直接打击了曰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振奋了全国的军心民心,唤起了亿万军民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