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反“三路围攻”

作者:王金波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文/王金波

历史上的反“三路围攻”是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后,于1933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川陕边区进行的一次反围攻作战。这次作战,红四方面军采取了“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方针,不仅粉碎了敌人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消灭或驱逐红军出川的计划,还趁机收复了川军进占的地区,使川陕边革命根据地扩大一倍以上,进入一个巩固和发展的新阶段。这次作战,不仅对川陕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更为红四方面军的壮大与反“六路围攻”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在红军战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动退出鄂豫皖边区以后,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打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前堵后追,于12月中旬到达陕南的城固地区。当时红四方面军得知四川军阀正在川西混战,川北防务十分空虚,同时四川军阀和蒋介石集团又有矛盾,蒋系部队难以入川,于是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于12月下旬向南越过巴山进入川北,不到一个月就接连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城,创建了川陕边革命根据地。这时红四方面军的总兵力共有四个师十二个团,约一万五千余人。

敌人对红军入川大为震惊,1933年1月21日,在蒋介石的调停下四川军阀暂时停止了在川西的混战。27日,蒋介石委任田颂尧为川陕边剿匪督办,率其5个师、3个路(1路2旅)又1个旅的兵力,会同杨森的第二十军6个旅和刘存厚的川陕边防军3个师,分为左、中、右3个纵队,并拨给军费二十万元,子弹一百万发,令其趁红军立足未稳组织进攻。28日,田颂尧在成都宣布就职,随即将其在嘉陵以西的部队大量东调,并命其副军长孙震为前敌总指挥,设总指挥部于阆中,积极准备进攻红军。

田颂尧共调集川军38个团约6万人,分左、中、右3个纵队,向川陕边区和红四方面军发起围攻,企图消灭红军,恢复其对通江、南江、巴中地区的统治。

当时红军入川不久,根据地初创,回旋区域较小,敌人兵力超过红军三倍,要粉碎这次大规模的围攻是有困难的,但是红军指战员绝大多数是历经锻炼的老骨干,战斗力远远超过敌军,且入川后连获胜利,又经过短期休整,士气十分旺盛。同时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根据地群众已初步发动起来,再加上敌军内部矛盾,战斗力不强,川北地形又有利于红军防御,不利于敌人进攻,因此,粉碎敌人的围攻是完全可能的。

红四方面军根据当时敌我情况和在鄂豫皖苏区几次反围剿作战的经验教训,以及当地山高林密、谷深路险的地形特点,决定采取“收缩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即:要求各个部队利用险要的地形,构筑必要的防御工事,在运动防御中给敌人以大量杀伤消耗,然后逐步向中心集中收缩,进而达成兵力集中的目的,待将敌诱至根据地内部,反攻时机成熟时,则集中力量实施反攻,歼其主要的—部,并乘胜扩打战果,粉碎敌人的围攻。

2月12日,敌军开始以小部队在川陕边革命根据地的边沿地区进行袭扰和侦察活动,以便掩护其主力展开。18日,敌左路纵队首先从三江坝、木门两地猛攻。红第七十三师、十一师分别在分水崖、候家梁等地依托险要地形进行顽强抗击,给敌人以重创。田颂尧见其主攻方向受挫,立即重新调整部署,并命令三路纵队同时发起进攻。至3月18日,红军第十一师、第七十三师在三江坝、木门、长池、八庙垭等地予川军左纵队大量消耗后,撤出南江,收紧阵地至南江以东的贵民关、官路口、观光山、大明垭一线,红军第十二师在南坝坡等地予川军中央纵队大量消耗后,撤出巴中,收紧阵地至清江渡一线;红军第十师、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亦遏止了川军右纵队、第二十军、川陕边防军向得胜山、元山场、余家坪的进攻。此间,川军虽进占巴中、南江两城,却付出了伤亡近8000人的重大代价,士气大挫。

从3月下旬以后,敌军由于在前一阶段的进攻遭到了重大挫折,所以被迫暂时停止了全线进攻,战局进入了相持对峙状态,敌人一面积极进行整顿补充,准备发动新的攻势,一面在其后方大肆搜刮民财和粮食,以充其剿匪之需。在红军方面则积极构筑工事,加强阵地,开展冷枪杀敌运动,加强瓦解敌军工作,并不时派遣小股部队和游击队趁夜前往敌军后方袭扰打击敌人。同时,总结前一阶段作战经验,开展战场练兵,深入政治动员,并在根据地内部发动群众参军参战,筹集粮秣,为迎击敌人新的进攻和举行反攻做准备。

4月26日,敌军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准备后,再次发动全线猛攻,企图将红军压迫于通江以北后围歼。红四方面军各部队充分运用前一阶段的作战经验,继续以少数兵力依托险要地势和工事,以灵活的战术于杀牛坪、赵公寨、大明垭、屈家山、黑岩场等地顽强地阻击敌人,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在全线再次展开的激烈战斗中,截至28日红军又毙伤敌三干余人,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

红四方面军为集中主力诱敌再进,于29日主动撤出通江城,再次收紧阵地至通江以北的平溪坝、鹰龙山、鸡子顶、九子坡一线。但敌人却认为红军退出通江城后已溃不成军,于是就再次展开全线进攻。5月中旬,川军左纵队第四、第五师各1个旅及第二、第三路各1个旅和第十九团进至空山坝以南地区,并以9个团孤军进逼空山坝。由于敌军的孤军深入致使其补给困难,人员疲惫,士气沮丧,同时部队处于崇山峻岭、峡谷深壑之间,几乎没有回旋余地,同时川陕边防军的8个团也抢占竹峪关,威胁红军左翼,但其部队战斗力较弱,而且刚进占竹峪关地区立足未稳。此时,红军已收紧阵地至方圆不及百里的空山坝地区,战线已缩短,主力全部集中,遂决定实施反攻。5月15日至16日,红军首先反攻竹峪关,击溃该地的川陕边防军,解除了左翼威胁。

5月17日,红四方面军在空山坝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立即集中主力歼灭冒进至空山坝以南左路纵队之敌。接着,红军迅速回师集中主力4个师,于21日至24日,向进逼空山坝的川军反攻,将其9个团基本全歼。继之,红军又于赵光岭、麻石寨、乌龙垭地区击溃川军左纵队第3路第20旅和第1师第1旅共4个团,川军左纵队遂全线崩溃,中央纵队和右纵队亦仓皇收兵后退,陷于全线崩溃。红四方面军立即乘胜猛追,至6月上旬,连续收复南江、通江、巴中三城,并进逼仪陇,敌人在后撤中,人荒马乱,溃不成军,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红军尾随穷追,沿途俘获敌官兵6000余人。

田颂尧在其左、中、右三路纵队均全线溃退后,又急调后方留守部队的5个团进至三江坝、长池一线妄图阻击红军的前进。红军为扩大战果,向该敌发起猛攻。6月10日至15日,红军于华盖山歼其一部后,又追击三江坝守军至旺苍坝,歼其1个旅的大部,同时击溃长池守军,攻占长池、木门,并直逼广元、苍溪二城。至此,历时4个月的反围攻战役胜利结束,总计毙伤敌旅长杨选福以下一万四千余人,俘虏敌旅参谋长李汉城等以下万余人,缴获长短枪八千余支,机关枪二百余挺,追击炮五十余门,田颂尧军队损失近半,余部退至嘉陵江沿岸,转入守势。

这次反围攻的作战,由于川北地势南低北高,山峦叠嶂,道路崎岖,有利于红军实施阵地性的运动防御,而不利于敌人的进攻。所以红军在依托阵地阻击敌人进攻的过程中,既可以最小的代价消耗敌人,又可以最大限度地迟滞敌人的进攻。同时由于川陕边根据地初创,部队正在分兵发动群众,地方武装还未很好地建立和健全起来,为了达到逐步集中兵力,又减少地方工作的损失和红军兵员、粮食补给的困难,红四方面军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正确方针。红四方面军利用有利地形,实施运动防御,逐步向心收缩,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迟滞、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利于红军集中兵力的目的,逐步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当敌深入到对红军有利的地区时,则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反攻,粉碎敌人围攻。正是这一正确战略方针的运用,才使得田颂尧六万之众的部队在不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不仅没有达到消灭驱逐红军出川的目的反而使其伤亡一万余人,士气重挫。而红军则逐步战线收缩,兵力集中,越战越勇,士气高涨,敌我优劣形势发生明显变化,使红军反攻的时机与条件日益成熟,所以这一“收紧阵地,诱敌深入”正确战略方针的选择,对胜利粉碎敌人围攻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红四方面军在收紧阵地的过程中,虽已先后歼敌过万之众,但要彻底粉碎敌人的围攻,就必须适时进行反攻。由于当时空山坝以南敌左纵队的13个团过分突出冒进,与其它部队间隔较大,补给困难,人员疲惫,土气沮丧,并且地形对红军有利,敌人处于崇山峻岭、峡谷深壑之间难以回旋,反攻时机已基本成熟。同时实际上该敌已经处于红军三面包围之中,但要消灭敌人这13个团,还必须达到一定的兵力优势。因此,红四方面军首先以主力的一部向入侵竹峪关之敌反攻,击溃敌军,解除左翼威胁,然后回师实现主力的全部集中,进而再次集中兵力,一举歼灭残敌,取得反攻的初战胜利。正是这一恰当反攻时机及对象的选择,才使得红军能够将兵力高度集中,重拳出击,方能一战而胜,粉碎敌人的围攻计划。

空山坝战斗后,敌军已经全线崩溃,纷纷后撤。这时红四方面军立即全线展开追击,以川军从未见过之势穷追猛打逃敌,逃跑之敌企图据守险要之地顽抗阻击红军的追击,红四方面军便采用夜袭的手段从敌人两部之间的连接点处突破,继续追歼敌人,在歼敌六干余人后,又在旺苍坝歼敌一旅,取得了重大战果。不仅田颂尧花了几个月进占的一些地区在短短几天内全部被红军收复,而且还把川陕边根据地向外扩大了一倍多。因此,适时追击作战的选择,是收复失地,扩大战果,成功取得胜利的重要一环。但是由于红军当时还缺乏对大规模开展追击战的作战经验和受地形道路交通限制等原因的影响,在追击战中未能采取远出敌后,截断敌人退路的方法,而多半是跟踪追击,因而未能获得更大的战果。

在这次反围攻的作战过程中,红四方面军各个部队都发扬了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的斗争精神,这是歼敌致胜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长池地区的防御战斗中,红军以不到三个团的兵力先后打退敌人数倍于己的轮番进攻,歼敌五千余人;在空山坝战斗中,红军又以十个团的兵力与敌人十三个团的兵力血战,最后歼敌七个团,击溃六个团;在追击作战过程中,红军指战员克服疲劳,忍着饥饿,穷追猛进,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成功收复失地,扩大战果。正是由于红军指战员发扬了红军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的斗争精神才能在防御时打得硬、守得住,在进攻时打得猛、突得破,在追击时跑得快、赶得上,才能最终取得反“三路围攻”的全面胜利。

在反围攻作战过程中,川陕边根据地人民负担了繁重的助战工作,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捐出了大量的粮食,而且还将各种物资及时运送到前线,确保红军各参战部队的后勤供应。同时广大青壮年群众不仅积极参加红军,还积极组建民兵等地方武装帮助和配合红军清剿土匪,维持根据地秩序,并在在敌人后方发动武装斗争,袭扰敌军,有力地配合了根据地的反围攻斗争。可以说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是反“三路围攻”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历时四个月的反“三路围攻”,是红四方面军斗争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由于红军选择了正确战略方针,并适时实施反击、追击作战,不仅成功粉碎了敌人的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消灭驱逐红军出川的计划,而且还成功收复了川军进占的地区,使川陕边革命根据地扩大一倍以上,达3万平方公里,人口逾200万,进入一个巩固和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