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邓小平三次辽宁之行

作者:王全有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文/王全有

小平同志对辽宁有着浓厚的感情,他曾12次来到辽宁,为辽宁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其中,60年代的三次辽宁之行,在辽宁呆的时间比较长,对辽宁的发展作出许多重要指示,指引辽宁人民克服困难、冲破迷雾,踏上自强奋进之路。 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961年,由于内忧外患等多种原因,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严重的困难。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确定1961年为实事求是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方针。全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进行新的艰难探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共渡难关。东北走在奋斗的前列,沈阳和鞍钢的工人勒紧裤带大搞技术革命,开展技术协作活动。这年7月,小平同志再次来到辽宁,就搞好工农业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和起草《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进行全面深入调研。

从7月14日至7月19日,小平同志连续听取东北局、辽宁省委、沈阳市委的汇报,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14日,小平同志听取了宋任穷的汇报,就保证鞍钢冶炼设备开工三分之二的措施问题发表了意见。15日和16日.分别听取了时任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杨春甫关于辽宁工业情况和辽宁工业干部情况的汇报。17日,听取了时任沈阳市委第一书记焦若愚关于群众生活的汇报,后又同时任煤炭工业部部长张霖之谈了东北煤炭生产问题。18日,同正在沈阳为起草工业条例作调研的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东北局、辽宁省委、沈阳市委负责人谈话。19日,听取焦若愚关于城市人民公社问题的汇报。

在辽宁,邓小平首先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什么坚持社会主义阵地出发。他说,有几个问题很值得注意,无非是农轻重关系和城乡关系问题,看来只照顾哪一头都不行。现在讲农轻重,农和轻是上,重是下,但也要保证逐步地下,逐步地上,现在看来用3年时间调整是不够的。他强调,东北要考虑的根本问题是两个“粮食”问题,首先一个工业“粮食”——煤炭,二是抓好粮食生产。他总结了“大跃进”以来党在领导工业企业方面的经验教训,强调要整顿工业企业,要治乱,要把企业管理上的混乱局面扭转过来。他说,企业问题的解决要从“几定”着手,主要是定规模,只有定了规模,才能把人减下来,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按照邓小平的要求,东北三省在27个工业企业开展“几定”试点,辽宁在抚顺、本溪选出十几个大企业试点。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根据东北的经验确定,国家与工业企业之间搞定产品方向和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消耗和供应、定资金、定协作关系的“五定”,和保证产品品种质量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使用期限的“五保”,企业建立健全责任制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五定”、“五保”对企业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提高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又过了几个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这就是著名的“工业七十条”。毛泽东很赞赏“工业七十条”,说,我们终于搞出一些章法来了。1975年,邓小平抓整顿,要求继续完善和贯彻“工业七十条”。

在辽宁的谈话中,邓小平指出,辽宁的地方工业作用重大,一为全国服务,二为中央重点企业服务,三为出口服务,四为国防尖端服务,五为农业服务,六为市场、交通、人民生活服务,一定要抓上去。他一直惦记着鞍钢,着重讲了鞍钢的工作。他说,鞍钢是全国最大的企业,现在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工业战线要像鞍钢那样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鞍钢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把钢产量搞上去。保鞍钢是个战略问题,能早上去一天都好。他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最关心,问得最仔细,反复强调,各级干部要注意关心群众生活,只有衣食住行等问题解决好了,群众才能觉得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辽宁人多地少耕地更少,要下功夫抓粮食生产,认真解决副食供应和调剂的问题。他说,辽宁这么大的工人阶级队伍,总得想办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前几年对改善人民生活注意不够,今后要改变这种偏向,要把蔬菜生产搞起来,而且要长期搞下去。从沈阳来说先从近郊解决,要把菜地经营好。在郊区,要鼓励农民多养猪、羊、鸡鸭等。增强人民体质,稳定群众情绪,现在的唯一出路是从副食着手,一定要把副食搞上去。辽宁要在两三年内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沈阳、鞍山的街道面貌很难看,没有饮食店。你们这里无非是酸菜猪肉炖粉条,人民生活简单,单调得很,应当搞多样化,要把名牌小吃、名牌产品、名牌手工业品、工艺品都恢复起来。

邓小平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对党委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他说,党委的第一二把手,应当自觉地站在核心地位,起核心作用,掌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所有党委成员,则应当在工作中自觉地围绕核心运转,维护核心的声誉、地位,而不能在班子内拉横车、打横炮,另搞一套。这是每个党委成员、每个支部委员乃至每个党员都应当自觉认识和自觉遵守的原则。这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党的组织健全健康的保证,是加强党的领导的核心问题。把党委成员、支部委员之间的关系仅仅看作是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忘记了这是党内的组织关系,就会把党内关系庸俗化,就会破坏党内的正确关系。为了使党委领导班子有个好核心,就要选好干部。选拔干部主要看本人表现。要选作风踏实、朴素、老老实实的,不要张牙舞爪、喳喳呼呼的。对祖国对人民没有感情的人,我们也不能信任。治党要依法行事。老干部是知道党规党法的,许多老同志历来坚持按党规党法办事。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青年领导干部不懂得什么是党规党法,要进行教育。干部3年之内要稳定,频繁变动干部的任职,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总是变来变去,使他们没有长远打算,都是临时观点,不可能把工作干好。

邓小平高度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说,社会主义事业是干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怎么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呢?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有一些干部忘记了艰苦奋斗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搞特权,脑子里总是想着个人利益,有些人因此违法乱纪,在群众中影响很坏。现在,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等脱离群众的现象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严重地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疏远了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如果蔓延下去,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将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在革命胜利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要不断克服不良作风,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通过加强纪律,来保证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为了把党建设得更好,我们要虚心听取来自群众的各种批评意见,认真处理好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在工作中,要不断反映和体现群众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这样,我们就能把工作做好,我们的党就有前途和希望。这一点务必使同志们注意。

在结束了对辽宁的视察后,小平同志又视察了黑龙江等地。

小平同志1961年的东北之行,对“工业七十条”的制定,对大庆油田和东北乃至全国石化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东北和全国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为我国石化工业改变落后面貌,跃居世界前列、打破外国的封锁,为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加快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沈阳抓好了,全国就有希望

小平同志建国后曾多次到东北视察,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64年的这一次。从6月22日至7月25日,小平同志和李富春、薄一波、蔡畅等一直在东北视察工作,谈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对60年代东北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平同志等人东北三省的第一站是辽宁。

196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一方面,从1963年底至1964年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指引下,全国部分农村和城市开展了“四清”、“五反”运动;另一方面,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注意力,仍然放在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并进行了一些经济体制改革,如在工交部门试办托拉斯,把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专业性大公司,等等。小平同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到辽宁,到东北进行视察的。

6月22日,小平同志一行到达沈阳,以后的几天时间里,小平同志先后视察了沈阳几家大型的国家军工企业。6月26日,听取了有关人员汇报沈阳市机械工业的生产情况。6月29日,到达大连。7月1日,视察了大连钢厂和大连化工厂。7月2日,参观了大连造船厂和化学物理研究所。7月3日上午,听取了大连市委负责人的汇报。下午,赴鞍山,在鞍山视察了鞍山冷轧厂等单位。7月5日上午,听取鞍山市委负责人汇报工作。7月5日,小平同志离开辽宁,赴吉林视察,后又视察了黑龙江等地。(注:邓小平来辽宁的行程,不同资料有不同的记载,本文以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为准。)

沈阳市委向邓小平汇报机械工业生产专业化和协作情况时,提出了试办托拉斯也就是现代公司制企业集团的问题,邓小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他指出,必须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改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央议论过组织专业公司、搞托拉斯的问题。我们办托拉斯,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国家统一的方针政策,用经济办法而不是用行政办法来管理工业、交通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便于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率的集中统一领导,便于加强科研、开展技术革新、采用新技术,尽快赶上世界新的先进技术水平,便于形成综合利用资源、专业化生产的体系,同时也会使机构精简人员减少。

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经委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和报告。全国试办12个大型托拉斯,辽宁是试点省之一。邓小平说,东北的机械工业占全国四分之一,辽宁的机械工业占全东北60%以上,而辽宁的机械工业又主要在沈阳,所以,辽宁搞好了,沈阳抓好了,全国就有基础了。

6月29日,邓小平听取旅大市委关于教育工作的汇报。他所到之处,反复强调要抓科技、抓教育、抓人才、抓人才培养。

在大连期间,邓小平还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视察,观看固液火箭发动机试验情况。在试验观察室,时任大连化物所研究室主任楼南泉详细地汇报了试制情况。看完试验,邓小平说:“很好,很好,你们做得很不错。”

在毛毛细雨中,邓小平来到大连钢厂。大连钢厂当时是全国唯一的精密合金生产基地,能够生产毛细管、合金棒、合金带、极细丝、双金属材料等几十种精密合金产品。邓小平认真听了厂领导的汇报,特别对极细丝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拿起缠绕极细丝棒的线轴,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走出会议室,小平同志低声问市委书记胡明:“第一个汇报的那个人是干什么的?”

胡明回答:“是这个厂的技术副厂长,专抓精密合金生产,在业务上是很钻研的。”

小平同志听后立即说:“噢,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人才。”

来到精密合金研究所,邓小平步入炼钢车间,登上200公斤真空感应炉台,从镜孔向炉内观看炼钢实况,边看边说:“不错,这个炉子还不热嘛!”

副厂长毕可征回答:“这个炉子是全封闭的,不会热的。”

邓小平问:“这是哪里生产的?”毕可征回答说:“是锦州生产的。”

邓小平发现在门口有一台炉子闲置着,问:“这是怎么回事?”

毕可征答:“这台炉子是苏联产的,不知是哪个朝代的老设备,根本不能用,没办法只好放在一边了”。

邓小平笑着说:“对,就放在这里,可以当个展览品嘛!”

走出炼钢车间,雨还在下着,邓小平又兴致勃勃地到4辊、12辊、20辊轧机参观。22岁的技术员马玉松正在20辊轧机上作业,邓小平和他攀谈起来。马玉松告诉邓小平,20辊轧机生产的软磁合金带厚度只有0.02毫米,是国家急需产品。邓小平惊奇地说:“这钢带表面怎么像镜子那样亮。”

接着,他拿起千分尺,量了量厚度,赞不绝口,连声说“好,好!”

邓小平问:“这个产品用在哪里?”马玉松答:“用在电子和仪表上,都是国家急需产品。”在得知马玉松是从鞍山钢铁学院毕业不久的技术员时,邓小平对在场的人说:“要认真钻研业务,我们国家缺乏科技人才,像这样的人才,国家要大批培养。”

小平看这、看那,十分兴奋地对毕可征说:“中国也可以生产电子材料了。你们这个厂子干得不错,还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在细丝车间,邓小平走到拔细丝机前,提出看看拔丝的生产过程,工长杨廷禄开动了机器。

市委书记胡克问邓小平:“您看到了钢丝没有?”

邓小平惊奇地说:“看不到。看不到。”

胡克拿来一个放大镜,在放大镜下,邓小平看到了比头发丝还要细12道的极细丝,高兴极了。精密合金研究所所长李秀梓告诉邓小平,这是我国高科技尖端产品之一,他听后连连称赞。

离开大连钢厂,邓小平来到大连化工厂所属的光明化工研究所。光明化工研究所正研制一种低温尖端产品。邓小平径直来到试验车间,与科技人员一一握手,亲切问候大家,他说:“你们自力更生搞科研,取得这么大的成果,很了不起。要再加把劲,生产出成批的产品来,还要解决好产品的储存和运输问题。”所长赵明山说:“我们这个所是‘三轻所’,60年代初组建,科研人员年轻,研究项目是世界最新的,被称为年轻的干部,年轻的职工,年轻的事业。”邓小平点着头说:“对年轻人要好好培养。”光明化工所的干部和科研人员铭记邓小平的指示,不断加快科研进程。1966年,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接着解决了产品的储存和运输问题。1975年。这个所的一项科研成果被列为全国十大科技攻关项目。1978年,在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这个所完成的低温温度计和合作完成的低温推进剂原料及低温用钢等成果,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大奖。一大批年轻科技人员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

在大连造船厂,邓小平观看了建造中的中国第一艘大型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听了代理厂长金尔音汇报后,他说,日本造船厂的生产率为什么那么高,你们要认真研究一下。看来是个协作问题,你们要积极协作,看哪个厂子行,就主动向他们订货。造船也要搞通用化、标准化,这样不仅能解决造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修的问题。民用船和军用船,有些是统一的,应当搞标准件。民用船要选择几种型号,5000吨的船好就按它定型,再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油船可以搞大一点的。要讲究经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搞先进工艺,有些技术靠进口,但主要还是靠本国自己。必要时要到国外去考察,可以利用贸易关系到日本、法国、英国去考察。邓小平的重要指示,为加快我国造船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经济效益指明了方向。今天,大连造船重工、大连新船重工已经发展成为“生产经营型”和“质量效益型”企业,在世界造船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建造世界上仅有几个国家能够建造的30万吨超大型油轮。

视察结束后,邓小平在棒糙岛宾馆听取大连市委的汇报。市委代理第一书记胡明谈到办学经费不足、校舍不够用,邓小平说,办学要两条腿走路,办正规学校,也要办简易学校。他要求大连先行试点,然后在东北推广。谈到中等教育,邓小平说,普通中学有的要改为技工学校或职业学校,训练一批青年,生产需要时,可以补上去,但不增加职工,要先减后补。对毕业生也不能包分配。课程不要多,教员不足,可从有关行业抽调。正是在邓小平推动下,大连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起来。现在,大连不仅有各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有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5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发展科技、教育,贯彻人才战略的重要思想,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芒。

7月3日,邓小平再次视察鞍钢。他强调,要重视培养接班人,大胆选拔新干部。各级党委和党支部的核心成员中要有老的也要有新的。老干部要开明一些。干部既是领导者,也要成为普通劳动者,世世代代传下去。这一代搞不好,距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就会越来越远。真正参加劳动就不会懒、馋、占、贪了。

一定要考虑技术革命的问题

1964年9月10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率代表团访问中国。邓小平在沈阳迎接金日成,陪同金日成参观了沈飞、黎明、鞍钢等企业和辽宁工业科技成果展览。

9月11日,邓小平在沈阳会见了金日成。在谈到国内问题时,邓小平指出: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的基建投资比第一个五年计划还要多,问题是生产布局一定要更合理,一定要考虑技术革命的问题。过去苏联帮助我们搞的一些企业都是全能型的,结果用人很多,成本很高。汽车工业,包括拖拉机工业,也是这样。如果实行专业化协作,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今年七月,我到大连造船厂看了一下,提出了要技术革命的问题。他们算了一下,说可以拿出三十几个项目,实行专业化、协作化。因此,如何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是个大问题。要发展生产力,各行各业就一定要实现专业化协作生产。还指出:我们要设法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

9月14日,邓小平陪同金日成参观了鞍山钢铁公司。

在辽宁期间,邓小平还观看了话剧《雷锋》,亲切接见了全体演员。邓小平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又过了十多年,1975年,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被打倒后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7月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他十分严肃地讲到“雷锋叔叔不在了”的问题。1977年他第三次复出,在12月的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又一次郑重地讲到雷锋。他说,1975年我讲过“雷锋叔叔不在了”,其实这不是我的话,是老百姓的话。他反复强调,要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

党和人民需要雷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弘扬雷锋精神。邓小平紧紧地与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他是这样了解党心民心所向,他把握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