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科大空间物理专业新增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达到两亿余元,曾5年内获得4项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类项目的批准率达到80%以上;发表SCI期刊论文200余篇,SCI引用1600余次,许多成果具有显著的国际影响,特别是在仪器研制和自主探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其中,窦贤康院士领导的小组依靠自身的努力,利用“基于分子散射的双边缘FP标准具检频技术”和“车载光学平台三级稳定技术”,研制了我国首台平流层测风车载激光雷达,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对40公里高度平流层大气风场的探测,该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汪毓明教授获得2014年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
学校空间物理专业通过加强党建,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将其打造成为联系基层教工群众的纽带,从而促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学院及专业的中心工作,为服务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推动学科建设
中国科大空间物理学科成立于1958年,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和2012年与学校固体地球物理专业一道,连续在教育部高校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一。
近几年来,空间物理学科点从原有的10位教师扩充到了现有的规模,科研手段也从原来单一的数值模拟计算发展成为具有观测研究、数据分析和理论计算能力的综合手段,形成以空间物理为主体的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发展出“日地空间物理”、“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和“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动力学”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学术带头人均为党员和“杰青”。
在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41岁的执行院长汪毓明教授看来,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果与重视人才培养的传统密不可分。当年他在中国科大读博士的时候还记得这样的场景:当时教研室的青年教师都被一个个地派到国外深造学习,一位教授不无担心地向王水院士问道:“人都送走了,以后专业怎么发展?”
在王水院士看来,青年教师需要具备国际视野,从科技交流的角度来看,必须要把年轻人送到国外去学习,相信他们一定会回来报效祖国的。
“过了几年,大家一个接一个地回来了,并且相继成了学术骨干。”据汪毓明介绍,今天支部党员中大多有着“海归”的经历,大家都是出于一种报国情怀,想回国干一番事业,于是坚定地选择了回国。
国家第一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雷久侯教授,曾先后工作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基金计划、高山天文台电离层磁层研究组,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航天和航空工程系。2011年,他全职来到中国科大工作。由于在电离层热层方面突出成果,2010年,他获得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青年科学家奖,2013年获首届空间天气科学青年创新奖。
“今天国家强大了,我们可以建设大的科学工程,而在国外,不一定能有这样的条件。”据雷久侯介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利用沿东经120°子午线附近,利用北起漠河、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以及东起上海、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附近共15个综合性观测台站,建成一个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
中国科大激光雷达台也是“子午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肥科大站”肩负着探测合肥地区30~110公里大气的任务。空间物理党支部的很多党员,都参与了这一项目。
“在某些科学领域,我们今天不再是跟着别人后面做,而是实现了引领。”雷久侯认为,科技工作者迎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要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其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
“我们支部有着良好的‘传帮带’传统,重视科学梯队建设、青年人才的培养,将带头示范作用融入到空间物理学科发展全过程。”特任教授苏振鹏说。
2016年,苏振鹏教授与其合作者,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范艾伦探测器高分辨率数据,首次证实了全球范围内超低频波对辐射带高能电子的径向扩散加速过程。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范艾伦辐射带是指近地空间中环绕地球的两层巨型“轮胎状”的高能粒子辐射层。外辐射带包含大量速度接近光速、能量高达几个兆电子伏特的电子,分布在距离地心3-8个地球半径的广阔空间区域。这些极端高能的电子经常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剧烈变化,对在轨航空航天系统,如军事、导航、通讯和气象卫星等,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研究辐射带高能电子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空间物理党支部尽管人数不多,但是党员比重占到了学科教师人数的55%。24名党员中,不重复计算,其中院士1人,教授8人 ,杰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优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22人具有博士学位。
“我们坚持重大事情集体讨论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得学科发展可以面向未来国家需求(如深空探测)和应用(国防),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健康发展。”汪毓明表示,学科建设与党支部建设相互交融,互相促进,使得青年教师纷纷向党组织靠拢。
二、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倾心人才培养
近日,中国科大空间物理专业在磁重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党支部成员陆全明、王荣生的课题组利用卫星观测数据首次发现了地球磁层顶磁重联区域的电子尺度的霍尔四极型磁场分布,并指出磁重联过程中某些区域同时存在着磁能的续存过程。该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但是陆全明教授还是担任了本科生的班主任,他曾被评为中国科大优秀班主任。在陆全明等教授的带动下,“80后”的苏振鹏也加入到班主任队伍中来。
“当班主任就要对学生负责,这势必会分散科研的精力,但是不要忘了,作为一个老师,最大的责任是培养学生。”苏振鹏说。从新生入学到巡查学生宿舍,再到辅导职业规划,这位青年科学家与学生打成了一片,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知心哥哥”。
“有时候学生有了学习或者心理上的问题,我就陪着他聊天,对他进行安慰,并及时与家长沟通。”苏振鹏说,既然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就一定要对学生负责到底。
如今,在空间物理支部,担任班主任已经成为一项传统。海归博士夏海云副教授,曾经蝉联四届“中国科大优秀班主任”称号。他在学院的个人主页上,特意把这项荣誉与学术成果并列一起。他所带的一个班级被评为学校优秀班级,所有学生全部保送或考上了国内外研究生。
在老师的带动下,很多学生也纷纷向党组织靠拢。作为原空间物理研究生支部书记,现已毕业的张全浩副研究员觉得,现在同学们勇于亮出党员身份,起到带头表率作用。“研究生会的活动,科技活动周上,都是党员在带头参与,搞好服务工作。”
雷久侯表示,作为一个教师,最希望看到的是,自己带出来的学生不仅拥有丰硕的科研成果,还有坚定的信仰。“他们的成长,更能体现老师的价值,更值得老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