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与计:涵养优良学风 培育青年“三气”

原创:秦靖然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2-11-29 阅读量: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校风和学风影响和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成效。然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以高校“绩点(GPA)为王”的评价体系,学生培育成效被分成不同的量化指标,出现“计算主义”现象。绩点并不能精准刻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反映学生课程学习的状态和成效。事实上,绩点的核心价值是“辅助学生学业发展,帮助学生自我成长”,通过绩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调整学习状态,追踪学生的学业发展变化,为学生成长提供针对性建议,引导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弄懂绩点之于学生成长的核心教育意义,确保学生的知识承载结构和心智发展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最重要的是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我们要认识到参与培养拔尖优秀人才固然重要,但更有责任通过“绩点”关注处在中后位置或学业相对落后的学生,优化学生成长发展环境,找准现行绩点制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导向性、实效性与精准性问题,全面深化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突出政治性标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科学精神的培育,通过科学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为青年学生成长留足留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把握高等教育学生培养周期长的规律,破除唯绩点或唯某一单方面来评价学生,真正做到综合考查学生的创新力创造力,钻研力执行力和向心力凝聚力。

一是“绩点为王”导致学习动机不纯。当前,部分学生群体为了保研、转专业、拿奖学金或者在评奖评优中胜出,不惜多次刷绩点、刷高分,已经出现了“内卷”“刷绩点”等不良学习行为,出现了“水课”被欢迎,“金课”被停滞,多了水分、失了水准,对综合分数变得“敏感”“斤斤计较”,“你追我赶”的排名对比,忽视和异化了绩点的核心功能,缺乏持续性增长性。

二是“跟风效应”衍生错误价值导向。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担心被淘汰、被落后、被评价,盲目跟风、选好修的课程拿高绩点、高分数,不正视精品课,担心挂科、绩点低,甚至有一些学校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学生整体情况,将第二课堂的部分内容融进绩点范围内计算,刻意地延伸和衔接,没有考虑到“绩点”考核评价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教育的本质意义缺乏考虑。

三是“零和博弈”弱化比较检验功能。零和博弈的绩点竞争,导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紧张,夸大绩点的筛选功能、误用绩点的比较功能、弱化绩点的检验功能,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提升、深度学习体验、自我规划、自我培养、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的协同性,也忽略了除第一课堂之外,还有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很多学生不堪其扰,被符号暴力、天花板效应和马太效应所干扰,没有给学生成长多留白。

四是“评价片面”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发现,现有绩点制不能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动态性、连续性和协调性,唯绩点或某一方面评价学生,尽管做到了相对综合,但是不能了解学生的全部或者某一方面的态度和认识,以及获取绩点的方法存在“套路化”“应试性”,比如考试题库被传播。这让学生摸清了考核的“底牌”,不能真正体现本学期或者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效,诸如一些绩点优秀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表现出各种不适应,不会提出问题,只会听讲、记笔记、考试,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种种暴露在视野之内的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好,不利于青年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提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教师都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如何在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前提下,科学精准地用好“绩点”这个考核工具,又不能过度唯“绩”,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强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和思想政治育人。我们要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看待和把握青年学生教育引导工作,明确青年工作的政治属性、政治意义、政治标准,将学生的专业培养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其胸怀“国之大者”,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永不变质,针对部分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思想消极、精神弱化等不良倾向,要强化政治引领,用党的光辉历史、革命传统、精神谱系教育青年学生,加强政治塑造、思想淬炼,培养学生奋斗精神、斗争精神,坚持学思用贯通,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让学生能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用所学知识武装自己、提升自己和发展自己,练就过硬本领,将“小我”融入“大我”,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一是增强骨气,不灌一桶水。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就越能为自我实现打下坚实基础。作为辅导员,需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淬炼学生的骨气,涵养学生的执著、毅力和坚韧不拔,应建议学校补充和完善绩点在成绩单中的缺位,建立起学生及时获取学期、学年绩点信息的制度和通道,帮助学生理解绩点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使用绩点进行自我评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培养自己做事不惜力气的风骨。

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开展科研、科创和校园文化活动,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锐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困难、摆脱学业困境,梳理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列出改进和提升清单,诸如在实际操作中不允许学生无限制地重修课程,避免学生精心选课、通过补考或者重修等方式刷出来好成绩;提高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度,不能抹杀他们进步的可能性,在退出和容错机制上为困难学生的激励创造空间,使其朝着正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努力迈进。

在遵循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下,注重学习与实践的融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从提升学生专业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德法兼修品行等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新征程上准确识变、应变和求变,敢于亮剑、担当作为,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性,引导学生争做知行合一、学思用贯通的新时代青年。

二是增强志气,点燃一把火。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分成绩不是高等教育的“指挥棒”,也不是为师者的“方向标”,如何让学生自我认识到绩点、思想与行动应同向发展,正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也就是能够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合理区分。让学生知道自己分高并不代表优秀、综合和全面,自己分低也不代表很差、片面和单一,不一味地陷入“分数魔咒”,坏了就焦虑、好了就膨胀,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成长,知不足补不足,为自身成长赋能,明确奋斗目标,使其在现有绩点导向的评价体系下,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是发展性的,不惧各种困难挑战。

作为辅导员,要认识到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做好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和船,掌握学生“过河”的正确方式方法,使学生知道现有成绩评定方式的科学性,引导学生选好课、真听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热情和动力,端正学习态度、合理安排时间,知道如果继续做探索学习应该怎么做、去找谁、能找谁,学会自我反省总结,即使深处落后困难情境也绝不后退。

同时,辅导员也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将“时代与舞台”作为固定话题,在与学生心贴心交流、手拉手互动中,身体力行告诉他们“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使其在正确认识“绩点对保研很重要”的前提下,辅以前沿性、学术性和现实性的发展问题,燃其心中成为“卓越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战略人才”的渴望,避免出现利己主义,减少数字依赖,目之所及的是怀抱理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和校园内的学习和实践,以及拓展到校园外的社会体验体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三是增强底气,滋润一颗心。学生事无小事,如何能够让学生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最好的成绩,辅导员要不断涵育自己的学识素养、专项技能和人格魅力,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要用好用活用准“绩点”这个普适性的评价标尺,做到准确评估学生素质和知识水平,实现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真正转变,这才是公平、公正、客观视角下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基础。要用青年话语弹奏出“青年音符”,尽量规避或减少学生对绩点计算方法的争议和质疑,规范绩点的计算范围,严格把关课程的考核方式,提高大学生满意度。

辅导员还要不断学习,率先垂范,给予学生成长自信力,让他们看得到听得到“辅导员还要考博士,还要天天看书、看文献、学习上课……”要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阵地深度融合,回归绩点的核心功能,在教育培养的师资、管理、模式的协同上下功夫,找准培养造就具有独立自信、创新精神,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含思政课教师)两个队伍都要硬,辅导员给予学生学习生活上的辅助、成长发展上的指导,并且融入青年群体、成为年轻人的一员,多聚人气、养大气、扬正气,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党的创新理论对他们职业生涯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作用,重视自身品德的培养,更加紧密地与时代相连、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还要学会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所在,从自主探究和整合内容上着手提升课堂育人的功能,研究表达技巧,摆脱思想理论的书面化表达方式,代之以相对灵活的生活语言,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学生愿意听、能听得懂的话语,从而改善理论性强的内容“曲高和寡”的现象,帮助学生解读价值困惑,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还可以发展能力、提升思维水平,并身体力行教育引导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了解世情国情民情,不负时代与人民。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绩点只是过去某门课程学习情况的一个反馈,不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全部。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绩点在某个时间段是进入下一站的“门票”,而非终身远行的“保险单”,因为保险是要到期的,门票也有时效性的,不能错把工具当成目的。人生唯有向前看,不断提升综合能力,才能在长风破浪中“直挂云帆济沧海”,才能在火热的青春实践中真正淬炼钢筋铁骨,特别是不能非黑即白,要厘清上游、中游和下游每一个过程需要做的是什么、能做的有什么,掌握核心竞争力,旗帜鲜明地接过青年人的“接力棒”,做一名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作者:秦靖然,系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