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作者:侯志水 来源: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研室 发布时间:2018-04-11 阅读量:0

 “有文化,没素质。”这曾是少部分国人对当代大学生不留情面的评价之一。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对这句话感到诧异的同时又有几分无奈。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大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怎么搞?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指人在生理上的原有的特点。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这是《辞海》中的解释。教育本身就包含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而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层面的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的,要把当代青年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或“四有”公民。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三大基本素质:坚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必备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这三大素质的培养,必须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和灵魂。

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在思想上有所进步,在政治上有所进步。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在青少年培养的“四有”新人目标中,最重要的就是有理想和有纪律。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认知,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针对目前的现状,要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德育中也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树立智力、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树立做事和做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人文陶冶和基本公民素质训练。当然,强调德育,不是要削弱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而思想道德素质在形成人的综合素质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搞好学习是学生的首要职责。现代化建设需要知识和人才,人才一定是有本领的。毛泽东曾教导国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书到用时方恨少”,大学生也要具备警惕“本领恐慌”的意识。在知识、学问、业务方面,态度要“谦虚”,行为要“恭卑”,总之要学无止境,永远当“学生”。学习型的社会需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因为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学会学习就等于学会生存。要从书本里学,从前人、别人的经验中学,在干中学,在实践中学,在“摸索”中求“是”,力争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即使将来成为管理者和领导,也不能老是“外行领导内行”,起码要争取成为准内行,即便是隔行如隔山。

青年学生应该勇做人力资源开发的生力军。中国不缺人,缺的是人才,缺的是高素质人才。因为我国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即将进入各行各业的后续力量,是知识分子阶层的储备军。“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应该成为当下校园学习生活中无声的座右铭。

青年是有梦的阶段。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应该自觉成为“四个新一代”,即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让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当代中国青年:志当存高远。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和全社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拥有出彩的人生搭建舞台。

当代知识青年应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奋勇拼搏,锐意创新。从大的方向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好学习,是为了天天向上。学习的积累是为了更好地加以应用,即“学以致用”。从微观个体生命发展的角度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这个奋斗就是要不断超越自我,不断突破我们的学习工作业绩和成就。大学生应该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过硬的素质、顽强的品质、锐意进取的精神,才能经受住生活风霜的磨洗和实践的锤炼,才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案。在用青春的激情擦亮自己名字的同时,也给党、国家、人民真正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文化与素质是成正比关系的。教育需培养人,以文化育人,提升人,使人成为人才。文化使人的技能与素质日臻完善。陶行知先生主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教育要在“教”上下功夫,要围绕教人求真而进行。莘莘学子不仅要苦读圣贤之书,更要以圣贤之言和科学精神为指导,踏踏实实做人,学做“真人”,即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单位,有益于组织,有益于党、民族和国家的人,不仅“小我”迈步向前,更要“大我”藏于心间,向生命大写的逻辑、大写的人趋近。诚如梁晓声先生所言:“‘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即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个国家有这样有教养的人民何愁不强大?“有文化,没素质”,对大学生自身来说是一种尴尬;对教育来说是一种功能的匮乏;对民族、国家长远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或缺。笔者惟愿“有文化,没素质”之音早日销声匿迹,此是大学生群体之幸事,亦是民族与国家之幸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能因现实的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的遥远而放弃追求。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要敢为天下先,要敢做新时代的真人。

(作者: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研室副教授 侯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