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如何打开大门

作者:刘博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1-02 阅读量:0

图1.jpg

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近年来定期举行主题教育活动,图为北京地区学生正在参加主题活动。梁锡红 摄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体育场馆、美术馆、博物馆开始逐渐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全国各地的各类场馆都开展了丰富的馆校合作项目,馆校如何合作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赛场本身也是教育场所,通过体育运动让孩子具备优秀的品质,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北京大学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文义说。

但体育场馆的开放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和体育工作者。

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多年跟踪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在他看来,学校5天的体育活动抵不过孩子在家两天不运动,“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回家待两天就没了,一定要让孩子在节假日也动起来”。然而他发现,孩子在节假日根本没有地方玩。“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促进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另一方面也要推动社会体育场馆更多地向青少年学生开放。”

“馆校合作可能并不像我们看到的一派乐观景象。”在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兴趣小组活动“新理念新模式”研讨活动上,中国国家博物馆社教宣传部副主任赵箐说。

2016年,赵箐承担了国家文物局一个科研项目“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指南”。在工作过程中,她对全国一些博物馆教育岗位的工作人员、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家长进行调研。结果发现,馆校融合存在不少困难。

“学校态度不积极,合作形式单一、频率不高、教师满意度偏低。”赵箐说。

“大部分学生走进博物馆或美术馆都是由学校和教委统一安排的,老师的自主性非常差。”据赵箐介绍,尽管教育部门给予学生的补贴,主要用于支付车费和门票的费用,但对于教师来说,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或美术馆学习,要额外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无法得到相应的补贴。

时下,我国体育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与学校的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不可否认的是,受评价体系、安全以及经费等因素限制,很多学校仍然不愿意或不积极动员学生走进博物馆或美术馆。

赵箐说:“一般的学校都愿意组织几百人,比如一个年级甚至几个年级同时到博物馆,这样课时安排调课比较方便,租车一次性就完成了,但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佳。因为无论是从师资配备,还是让学生遵守纪律方面都无法保证,这会导致学生的参观学习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对此,不少专家都表示担忧:“大多数情况都是水过地皮湿。”

全国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兴趣小组活动“新理念新模式”研讨活动自2010年发起,每两年举办一届,目前已举办了4届。在今年的“双新会”上,来自博物馆、美术馆的专家将讨论焦点放在了如何增强馆校合作的时效性上。

上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处长顾洁燕2015年对在博物馆参观的观众进行调研时发现,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自由参观,学生团队相对其他人群是最差的。

顾洁燕说:“我们对学生的对话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其中直觉类型的对话是最多的,其他方面,包括联系和概念类型的对话非常少。”

“有教学没教研。”这一直是一个困扰馆校合作的问题。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说:“大家都知道到美术馆上上课,到美术馆看一看,热闹热闹,但这还不够,老师们要想一想怎样从教研的角度去深挖资源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其中存在一个悖论。赵箐说:“多数老师都认为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学生在博物馆也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70%的老师认为无法很好地利用博物馆资源,因为老师们不知道如何把这些内容与课程相结合。”

博物馆、美术馆甚至体育馆想张开怀抱,但却限于容量,这也是一直困扰博物馆、美术馆开放的难题。

赵箐说:“就国家博物馆来说,这几年一直在提升青少年的接待量,去年达到20多万人,但依然无法满足学生到博物馆来参观的需求。”

赵箐越发感到博物馆难以满足大量学生教学需求,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教师培训。”赵箐说,“我们这几年不断和北京市教委以及各区县教委沟通,成效明显。”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开始尝试混合式教师培训。赵箐说:“以前我们搞学科的教研比较多,大多是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教研活动。但国家博物馆组织培训,把各个学科的教师融合在一起,多学科教师一起进行活动,在培训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学科内容特色以及教师的教学特长发展不同的教学路径,而这样的培训又是以实践应用为核心,最终使每个教师都能独立开发课程。”

为了向学校张开怀抱,脱离简单的讲解接待,中国美术馆近年来开始探索怎样结合美术馆的教育资源,在不同情景下开发出学校教师和校外教师一起合作,一起探索美术馆项目的可能性。

杨应时说:“比如我们形成了一个机制,就是结合我们重要的展出活动,来组织教师沙龙活动,美术馆工作人员和教师们一起在各区教研员的统筹下,进行馆校合作,探讨怎样结合展览,结合这些内容开展面向孩子不同层级的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