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德育,让德育之花在美丽校园处处绽放

作者: 温志新 来源: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学校 发布时间:2018-07-12 阅读量: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总书记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殷切希望,也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全员德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全员德育的基本内涵

全员德育通常包括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的含义。所谓“全员”,应该是指学校里的所有人,既包括校长、书记、副校长、政教处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也包括所有的教师和工作人员都是德育工作者,甚至还应该包括所有的学生,因为学生也有一个自我教育的问题;全过程育人是指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都应该包含德育因素;全方位育人是指要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全面落实育人责任。全员是主体概念,全过程是时间概念、全方位是空间概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从人、时、空三位一体的视角,表达了人人做德育、时时做德育、事事有德育的全员德育内涵要求。

二、全员德育的必要性

(一)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大学》的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立德树人”精神和理念的探索追求。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立身之本、办学之基。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立德”就是确立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开立德树人,不能履行人才培养的任务,学校就不成其为学校,就失去存在的最根本基础。立德树人的重点是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立德树人”体现了“立德”和“树人”的唯物辩证关系。“立德”强调的是道德养成,“树人”强调的是能力培养;“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所以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是实现学校长足发展的德育保障

一个社会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要风清气正。百姓身居其内才能感觉到踏实与幸福。同样的,一个学校要想健康发展也必须要风气良好、积极向上。我们天天身处其间,才能感受到美好与和谐,这个环境才能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能。所谓风气,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理念和行为举止。所以只有人人都贡献力量,不断发扬、传递正能量,风气才能好!

我常常在想:我们当今社会为什么时常发生一些令人感到比较冷漠的事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见到一些不正常、不和谐的现象往往选择了沉默、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殊不知如果这样的现象多了,受损的不仅仅是个人,而且还有整个社会,最后也会包括我们自己。其实,每个班级、每个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如果大多数人冷漠处之,那么负能量就会增多,班级、学校发展就会受损;如果有更多的人积极努力,正能量就会增多,班风学风才能持续向好、学校发展才能更有德育保障。

(三)是教师实现职业幸福的有效途径 

同样的,全员德育对于每一个班级、每一位老师都很重要!在我看来,德育至少可以给学生带来三方面的重要作用:1.动机作用:激发学生发展内在动力。2.方向作用:引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方向。3.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只有心有动力、行有方向、学有好习惯和好方法,学习才会事半功倍,行为才能端正规范,心理才能健康和谐。作为教师,我们才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换句话说,可能部分学生的成绩暂时还不是那么优秀,但是当他们在教师的德育教化下,摆正了做人的态度、找到了学习的方向,能够正直做人、踏实做事,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师关注、帮助下逐步养成。一定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都也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为什么常常是班里原来学习成绩不是那么十分优秀的孩子,反而与自己的老师感情更深。多年之后,依然记得,依然感激。他也许早就忘了你讲的某一堂课的具体内容,但唯独记得你对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教导。我想,这才是完整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幸福的教育。

三、全员德育的方式方法

(一)课堂之上,文化育人,育智育情育心

目前,德育工作中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老师主要是教授知识的,德育是校长、书记和班主任的事;有的认为德育就是上思想课,与其他课程和日常教育无关;有的认为德育是软要求,不是硬任务;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里只管吃饭穿衣等。这些认识都是不全面的。德育必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是每一个老师和家长的责任。

党的教育方针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育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为先就是指学生应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些是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基本支柱和精神底色。因此,教师不仅要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和情感熏陶来落实课程核心素养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而点滴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文科的课上,教师首先带着情感去讲课,以课本为例子和引子,把真人真事、好人好事、正人正事立起来。引导学习,汲取养料。通过立人而达到立己、立生的效果。理科的课上也是如此,科学的探究、严密的论证、完整的逻辑本身就都是在育人。再比如,在课上,我们组织学生活动与探究;组织各组间竞赛和比拼;给学生以机会去展示、发言。给与其适时、适当的鼓励与指导。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在育人。

这是文化育人。

(二)课堂之外,实践育人,立德立行立功

德育的功能在于育德。道德由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两部分构成。道德认知决定道德实践,道德实践又反过来影响着道德认知。所以我们还要注重实践育人。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礼记·文王世子》指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的威信从哪来?首先是品德高尚、其次是学识高超、还有就是对班级、对学生有付出、有关爱。教师以身作则,行为世范。这是教师以自身的道德实践影响学生和带动学生的道德认知。反过来,又作用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如果,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又得到了周围人的帮助与肯定,又会强化学生业已形成的道德认知。形成德育成长的良性循环。

所以,要充分利用课下的时间,注重在实践中育德。在丰富的课余活动中,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更多面、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动作、一个和善的眼神,是育人。相信学生,委托学生以积极的任务并给予科学的指导、评价,是育人。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付出、学会合作、学会担当、学会感恩。甚至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布置教室,这都是育人。

这是实践育人。

(三)先理后管,管理育人,以情以理以矩

管理既要管也要理,甚至要先要理才能管。你理都不理他,就不可能管得住,更不可能管有效果。这个理还可以是理解的意思,要做到在管理中有理解、有关怀。这个理还是理顺的意思,要善于理顺影响德育效果各种关系。如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总之,管理育人,要先理后管,要搭理、理解、理顺,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永远站在理的高度去育人,才能做到以理服人,学生才有可能口服心服。

再有一句话就是:情通则理顺,理顺则法行。学校、班级管理也是一样,你先得搭理他、理解他、理顺他,有这个做基础,才能情通而理顺,理顺而矩行。

对于我们来说,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利用榜样示范、说服教育、督促学生执行制度、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这是育人。每一位教职工都有纠正学生行为偏差的责任。每一位学生都有监督、劝导他人偏差行为的权利。例如,抓学生的抽烟问题,如果全校上下,齐抓共管,人人都教育、人人都管理。那么抽烟现象就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个正的能量场就会形成。个别抽烟的同学也就会更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这个问题管理起来就会容易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这是管理育人。

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不能仅仅把教育理解为教书,教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除了教书,更重要的还有育人。我们既要关注文化育人、又要注重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既教书也育人,才是教育。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才是有幸福感的教育。让我们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共同培育好德育这棵大树。让德育之花在美丽的校园处处绽放。

 (作者: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学校  温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