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先放,再种兰花

作者:张军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7-03-04 阅读量:0

唐代有一惠宗禅师,素喜兰花。一日,其欲外出,便叮嘱徒弟们好生的照看兰花。众弟子领命,日夜小心照料兰花,不敢有虞,生怕兰花有个闪失。这样日复一日,兰花在众弟子的照料下,滋长得格外翠绿。俗话说“百密必有一疏”,一天夜里,不知什么原因,众弟子全都忘记了把兰花搬入室内,顷刻间,一场狂风暴雨袭来,将兰花摧残得七零八落。众弟子一时目瞪口呆,心中惴惴,不知该如何向惠宗禅师交代。

那日,惠宗禅师归来,众弟子将事情的原委告知,等待惠宗禅师的诘问、处置。但惠宗禅师只是缓缓地环视了一下众弟子,慢慢地说:“当初,我并不是为了生气养兰花的。”

“我并不是为了生气养兰花的”,读到此处,我不禁被惠宗禅师的境界和胸怀、大度和宽容所深深折服,更似乎从惠宗禅师的话里悟到了为师之道。

现在,我们不也正是在教育这块土地上种植“兰花”吗?如果在工作中,每一位老师都不忘初心,“心花先放”,秉持宽容的心态,一生一世地真爱、尊重、等待每一位学生,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他们,做学生精神生活的关爱者和心灵的抚慰者,那么我们就没有什么“气”可生,我们校园里也一定会开出一朵朵美丽的“兰花”。

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

有哲人说“面对孩子的错误,想想我们的童年”,其意思是人生自古谁无“错”?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想一想我们孩童时期也犯过无数的错误。例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轻,也许是他怕说错了。这时,作为老师可以积极鼓励他:“你回答得真棒,如果声音能再大一些就更好了。”学生答错了,老师不冷眼相待,而温和地说:“你能积极动脑,举手回答问题真勇敢,答错了没关系,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你再想想,离正确答案不远了……”学生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之下,胆子会越来越大,他再也不会害怕发言了。不断受到老师积极的暗示,其他同学也会踊跃发言,这样的课堂气氛定会越来越热烈。

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差错正是老师的责任。“融‘错’,是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能把学生的差错变成一种教学资源,表现出老师的教育智慧;能够微笑着面对学生的差错,体现了老师的教育情怀。孩子们在学习中出现差错的时候,也是他们忐忑、无助、苦闷、伤心的时候,此刻,他们最怕听到的是老师的训斥否定,最渴望看到的是老师的宽容微笑。面对学生的差错,我们不妨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爱心,多一些真诚。也许在我们真诚的期待、激励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因为,错误很可能是孩子们创造的开始。

犯错是成长中学生的权利

课堂上如此,转化学困生亦然。“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当学困生又一次迟到的时候,作为老师镇定自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学生解释的权利,这次可能家里真的有事,也可能路上堵车,是无意之举;当小“刺猬”已经坚持一个月没有打架找事,今天又手脚痒痒犯事时,老师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循循善诱,充分肯定其是本质善良的,只要愿意改正错误,老师还愿意包容他的“棱”和“角”,给其机会和笑脸;当“惯犯”难以自抑地又拿同学钱物时,老师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真相,而是尊重为先,在悄无声息中,让其认识错误并“完璧归赵”。

“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醒我们: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不要视孩子的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更不意味着犯了错就可以听之任之。一次两次可以给机会,第三次第四次呢,那就不能免除应承担的责任。此时的点化引导,一字千金,给“惯犯”一个诉求的通道,会化“危”为机。只有一个充满爱心、宽容的教师,才会有积极善意的心态,也才会给出积极的暗示,使学生找到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的力量。

“心花先放,再种兰花”,惠宗禅师早在心里种下了一株兰花,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情芬芳,“我并不是为了生气养兰花的”。心态变了,教育的方式和效果也会随之变化。《华严经》有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一定要时刻谨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对学生保持一腔真爱,一份宽容,一些尊重,然后耐心等待,慢慢等待,如此而已,方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