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东北抗日联军

作者:孔令波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文/孔令波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奋起抗战,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奏。东北人民的抗战坚持长达14年之久。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大旗,独创东北抗日联军,独立领导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矢志抗日,坚持党的领导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接连发表宣言,作出决议,高举抗战旗帜,号召人民坚决抗日,收复东北失地。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严正指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中共满洲省委也在第一时间召开会议,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号召工农兵劳苦群众建立游击队,发动游击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为落实中共中央决议和指示,中共满洲省委、河北省委、北平市委派出许多干部到东北,他们深入农村,创建抗日武装。1932年初,中共满洲省委分别派军委书记杨林、杨靖宇、赵尚志、省委秘书长冯仲云等到各地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经过艰苦努力,先后在南满、东满、北满、吉东等地创建了十几支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这些武装后来发展成东北抗联11个军共3万余人。东北抗联从游击队开始,就以红军为样板加强党的建设,使抗联成为一支忠于党的抗日武装。

抗联的抗日斗争跌宕曲折,党的领导也经历了复杂的更迭,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不曾动摇。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中共满洲省委千方百计寻求接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领导;当中共满洲省委被撤销时,很快组建起3个省委,坚持领导本地区的抗日斗争;当抗联转移苏联境内苏方提出取消中共党组织时,周保中等人旗帜鲜明地予以拒绝,成立了中共东北委员会,独立领导抗联和抗日游击战争。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恶劣环境下,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领导人采取多种方式寻求与党中央联系,以求得到中央的领导,充分显示了他们对党的忠贞不渝。

胸怀大局,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东北的抗日统一战线产生和形成最早,坚持时间长。统一战线政策是推动东北抗日武装斗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它使抗联成为一支民族的抗日力量。

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等多支武装力量,共同抗日。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影响下,东北各阶层群众和东北军、警察部队的部分爱国官兵,纷纷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形成一支武装力量——东北抗日义勇军。到1932年夏秋之际,义勇军已达50余万人,在百余个县的广大地区,同日伪军展开浴血斗争,这是中国第一支群众性民族抗日武装,是中华民族最早奋起抗日的先驱,标志着人民群众的新觉醒。义勇军的抗日斗争掀起了中国抗日战争第一个高潮,歼灭大量的日伪军。据不完全统计,东北义勇军前期抗日斗争主要战斗1499次,歼日军4.35万人,歼伪军、伪警7.89万人。1932年秋,日军以重兵对各地义勇军进行大讨伐,义勇军遭到严重挫折。据不完全统计,到1 933年3月,有14万余人伤亡,4万余人投降(被俘),6万余人溃散,4万余人随马占山等人退人苏联,在热河境内及转入热河的有近10万人,还有10余万人在东北坚持斗争。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共同抗日,是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的主体和重要内容。主要有联合作战、成立联合指挥部、配合作战、加入抗联序列等四种形式。抗联11个军中,有2个军原来就是义勇军逐步改造成为抗联部队,有4个军是由义勇军改编的,其它军也有不少义勇军加入,如第3军6000人中,有4500人是原义勇军。

建立群众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中共满洲省委为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群众组织。如在各抗日游击根据地内,普遍建立了农民委员会、反日会(抗日救国会)、儿童团、少先队等反曰团体,建立了农民反日自卫队、青年义勇军、农民游击队等群众性的武装组织。东北人民群众没有经过大革命洗礼,加之受封建、军阀统治压迫,普遍缺乏革命斗争觉悟。但经过各级党组织和抗联的宣传教育,提高了觉悟,增强了抗日斗志,都积极参加抗日斗争。 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民族各阶层人士投入抗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形成了多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在抗联各军中,除汉族外,朝、满族人数占相当比例,有的军朝鲜族战士甚至达到半数。此外,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回族等民众参加抗联的人数也很多。各地还组织起少数民族抗日团体,反日会、救国会遍及东北的朝鲜族和满族聚居的农村。少数民族群众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抗联当向导、送情报、运物资、掩护病员。一些开明士绅也积极参加抗日工作。

开展对伪军的工作,争取伪军哗变反正。抗联派出人员打入伪军内部组织哗变,作战时有意让过伪军,专打日军,取得好的效果。行军作战,一些伪军或是让路,或是只向空中放枪。伪军开小差或起义哗变加入抗联部队的情况经常发生,尤其七七事变后甚为频繁。如伪军赫魁武团哗变加入抗联第8军,依兰县三道通伪森林警察大队500人起义,加入抗联第5军。

依靠群众,坚持根据地建设

抗联从游击队时起就积极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到1935年前后在全东北已形成了8块比较大的游击根据地。尔后又扩大建成了南满、东满、吉东、北满四大片,70余县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抗联在创建根据地过程中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密切了军民关系,深得群众的爱戴和拥挤,成为人民信赖的队伍。

根据地是抗联对敌作战的根本依托。抗联各军以根据地为依托,广泛开展游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从1933年9月到1935年12月,第1军依托南满根据地袭击数十个城镇,战斗700余次。第2军,依托东满游击根据地向日军出击达2300余次,先后粉碎日伪军多次“讨伐”。第3军依靠珠河、汤原等根据地出动数干次,歼日伪军万余人。第4、5、6军也依靠根据地战斗数干次,消灭大量敌人。从1936年夏天到1940年冬,第2路军在宝清游击根据地附近战斗数百次,歼日伪军2000余人。

根据地是抗联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各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反日会等反日团体。如南满地区反曰会遍布17个县,下设224个分会。绥宁地区1937年6月,抗日救国会发展到103个,会员达3.5万人以上。游击根据地还普遍地建立了农民反日自卫队、青年义勇军、农民游击队等群众性的武装组织,形成了一套游击队和群众武装相结合的体系。如哈东游击根据地1935年末农民自卫队员共5000余人,另外还有15个模范队和青年义勇军共968名队员。根据地还开展力所能及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和宣传方面的工作。

根据地是抗联实施补给的可靠后方。抗联各军利用设在根据地里的仓库、修械所、被服厂来供应和补充粮食、枪弹和服装,得以坚持长期斗争。第6军在帽儿山建立了被服厂和医院,在义巴气建立了兵器修理厂,为6军制作了数以干计的军服。根据地的各个群众组织从各方面支援军队的抗日斗争,起到良好的配合作用。如珠河根据地为第3军运送20万斤以上粮食,为部队输送战士1000人以上。根据地内的农民自卫队、模范队、青年义勇军等地方武装,平时保卫根据地,战时配合军队作战,成为部队的有力助手。人民群众的支援,对鼓舞抗联指战员的斗志起了很大的作用。

根据地是打击敌人的坚强堡垒。根据地内建立革命政府和群众组织,与伪满洲国政权相对抗,犹如一把钢刀插在日伪的心脏。日伪曾把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称为“癌肿地带”;称珠河根据地为哈东“共产乐园”;称吉东、下江地区的抗日根据地“严然犹如独立王国”。这充分表明抗日根据地对其殖民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震撼。

英勇善战,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抗联面对多于自己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兵力的强大敌人,毫无畏惧,英勇战斗,广泛开展游击战。

主动出击,牵住关东军鼻子,威胁殖民统治。抗联从建立时起,虽然人数不多,武器装备也比较差,但对强大的敌人,却以敢打必胜的信念和勇敢战斗的精神,向日伪军主动进攻。至七七事变前,抗联出动万余次,攻占和袭击城镇百余座,游击活动遍及50余个县境。抗联的游击战,给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造成很大威胁。日军把抗联视为“满洲治安之癌”,认为抗联的活动“日益尖锐化”、“声势浩大”。为了维护其殖民统治,关东军不得不把“治安”当作“首要问题”。

机动灵活,重创关东军躯体,延缓全面侵华进程。抗联经常灵活的运用突袭、夜袭、奔袭、奇袭、诱袭、破袭、伏击等袭击战术,出其不意地袭击日伪军,打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漂亮仗。如奇袭三源浦、智取凉水河子、再攻八道江的连环战,哈尔巴岭伏击战、冰趟子的诱袭战、官地通沟的攻点打援战、老钱柜的奔袭战、依兰县城的攻城战、通辑路的破袭战等。

广泛开展游击战,拖住关东军后腿,配合全国抗战。毛泽东指出:“东三省的游击战争,在抗战起来以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的表现出来了。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人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份力量,至其给整个敌军敌国以精神上的不利影响,给整个我军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七七事变后,各抗日武装密切配合,在白山黑水的广大地区广泛游击,到处打击敌人。破坏日伪兵站、仓库、交通、电信、颠覆列车、拔除据点、扰其后方、伏击日伪“讨伐队”、主动攻城夺镇,掀起抗日游击战争的新高潮。

放眼世界,坚持团结,东北抗联是一支世界反法西斯的先锋队

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的牺牲也同俄罗斯人民一样是最惨重的”。东北地区抗战是二战中开辟最早的战场,东北抗战14年也是二战中坚持时间最长的战场,东北抗战中抗击和牵制曰军总兵力的比例最大。

抗联是最先参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部队。1 935年,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共中央据此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联军。1936年2月以后,东北人民革命军陆续改成东北抗日联军,是世界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斗部队。

东北抗战对阻止曰军“北进”,支持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起了积极作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中国为跳板,向南攻占东南亚各国,向北进攻苏联。但是日本进攻苏联的计划却始终未能实现,其原因之一就是东北抗战拖住了关东军,打乱了它的战略布局。对此,共产国际也曾指出:“满洲的游击战起了重大作用,致使日本法西斯军阀至今不敢发动反苏的反革命战争。”这一事实,苏联也承认,“在东北,日军被迫留住大量关东军”。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面作战,能够从远东地区西调50多万部队和大量机械化武器装备,参加对德作战,对战胜德国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

东北抗战为二战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抗联配合苏军打败关东军,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占领57个城市和地区,开展建党、建军和建政工作,在接应挺进到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起到了桥梁和骨干作用。抗联在抗战中建立起的四大片抗日游击根据地,成为后来建立东北根据地的重要基础,有力地促进了东北全境的迅速解放。东北抗战对建立新中国,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同关内三大敌后战场一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坚定信仰,崇高的抗联精神

抗联与日本侵略者在生与死、血与火的搏斗中,用鲜血和生命熔铸成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抗联精神是人类献身正义事业百折不挠的传奇和典范,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精神的彪炳彰显,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抗联精神的内核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广大抗联官兵始终坚持对马列主义的坚贞信仰,对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对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坚强信心,凝炼成一支不朽的雄师劲旅。

救亡图存,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后,许多共产党人如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童长荣、冯仲云、赵一曼等都是背井离乡,舍弃亲人,到东北抗战。

不畏强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抗联在抗战中,在受到强敌“讨伐”或包围时,始终表现出顽强奋战的英雄气概。弱军要战胜强敌,须在精神上具有敢于迎战,勇于战胜一切敌人的坚强意志。

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彭真曾指出:“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进行抗日斗争”。不畏环境恶劣,坚持奋斗。东北山林险峻,冬季奇寒,冰雪连天,生存条件极端恶劣。抗联经常露宿山林荒野,顶风冒雨,爬冰卧雪,舗天盖地,零下30-40度在雪地里行军作战。他们经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考验,保持了旺盛的革命斗志。

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许多抗联将士,无论在烽火弥漫的战场上,还是在敌人暗无天日的牢房里,都壮怀激烈,英勇不屈,毅然决然地献出宝贵生命,彰显出崇高民族气节。有许多抗联将士,在遭到曰伪军围困的生死关头,总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抗联将士刚烈忠贞,浩然正气,威武不屈。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可侮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充分反映出了抗联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