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

来源:教育部 发布时间:2018-02-28 阅读量: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战略,是民生之举、公平之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担当着历史性重要任务。自2013年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以下简称县)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以来,全国教育督导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举教育公平之旗,走均衡发展之路,以改革促发展,以监督促落实,补短板、兜底线,着力解决区域内城乡间、校际间发展不均衡问题,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取得新进展,有560个县通过国家督导评估,全国累计数量已达2379个县1,占全国总数的81%,有11个省(市)整体通过认定。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基本情况

(一)不断强化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机制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高度重视,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作为重点工作。各级督导部门不断完善机制,强化力度,坚持问题导向,以评促建。工作中,注重提高认识也注重具体落实,注重宏观推进也注重细节改进,注重调动积极性也注重强化责任,注重进度也注重质量,努力做到有创新、有力度、有招数、有效果。一是对政府动真格。在实地督查陈述答辩环节,要求受检县政府主要领导现场脱稿陈述、独立答辩,以此强化地方党政领导主体责任,检验其实际作为。二是抽学校真随机。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统一抽取实地检查学校,覆盖城乡,覆盖义务教育学校各种类别,重点抽取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反映问题较突出的学校。每个县抽取学校名单都是提前半天才通知检查小组和受检县,确保所有学校全面准备,实现常态迎检。三是对问题敢碰硬。在督导反馈意见中,更加注重大班额、大校额、校园安全、择校热等义务教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更加注重政府履职、布局调整、教师编制、学校用地、督导权威等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逐条反馈各受检县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求举一反三,全面整改,以省级政府办公厅名义报告整改情况,确保整改落实到位。四是抓队伍炼内功。组织的国家督学和专家全部来自已经整体通过国家认定的省份,体现回避原则,确保公平公正;大幅提升大中小学校长、教科研人员在督导队伍中的比重,体现专业性,确保工作质量;严格均衡督导检查“十不准”要求,体现纪律性,确保正风肃纪。五是推经验树典型。2017年7月在吉林召开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会,9月在安徽省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把经验加以推广,以典型指导工作,用要求督促落实,进一步提高攻坚意识,明确攻坚任务,强化攻坚责任,督促保质保量实现既定目标。

(二)对560个县进行督导评估认定

2017年,全国共有24个省(区、市)的563个县申报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按照《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标准要求,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再对通过材料审核的560个县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同时对吉林、安徽、山东、湖北四省70个已通过认定的县进行复检。共安排国家督学和专家798人次,随机检查学校6044所,其中小学2696所、初中1652所、一贯制学校605所、完全中学233所、教学点806个、特教学校52所,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2512次,满意度网络调查问卷34.7万份,列举问题清单3213条,印发对受检省政府反馈意见24份,并在教育部网站公布(见表1)。最终,有560个县达到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标准。

表1_副本.jpg

截至2017年底,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县累计达到2379个,占全国总数的81%。其中东部地区819个,中部地区782个,西部地区778个(见图1)。继2014至2016年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7省(市)后,2017年又有吉林、安徽、山东、湖北4省整体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西、重庆、陕西、宁夏7省(区、市)通过认定县的比例均超过80%。

图1_副本.jpg

(三)对已通过认定的1816个县2进行监测复查

为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防止均衡发展水平滑坡,按照《暂行办法》规定,对2013—2016年通过国家认定的1816个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第四次监测复查,以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为依据,以《暂行办法》规定的计算差异系数的8项指标为重点,跟踪评估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校际间均衡状况。监测结果显示,1816个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总体上略有提高。与2015年相比,8项指标值基本呈增长趋势,其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增幅最大,小学和初中的增幅分别为8.7%和9.1%;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2016年小学综合差异系数由0.420下降为0.413;初中综合差异系数由0.335下降为0.329(见图2)。

图2_副本.jpg

有10个省份的15个县出现较大滑坡,小学或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达不到标准要求,其中有2个县的小学和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不达标。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了对该15个县及所在市、省的政府、教育部门、督导机构约谈,向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整改通知,督促全面整改到位。

(四)对未通过认定的县进行过程性监测

为掌握未达标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态变化情况,对照国家标准,以校际差距情况为主,对尚未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500多个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过程性监测。整体上看,未认定县均衡水平明显低于国家标准、更低于已认定的2300多个县,实现均衡发展目标难度较大。同时发现,中、西部地区分别有16.3%、29.1%的县尚未认定,将是攻坚难点地区;单看小学差异系数指标,尚有46.6%的未认定县达不到要求,比例较高,是攻坚的难点学段。

图3_副本.jpg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做法和成效

各级地方政府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将其作为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程。实践中,一方面勇于进取,探索创新,在落实政府责任、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创造了丰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作为,狠抓落实,在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缩小校际差距、促进质量提升、关爱特殊群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启动督导评估认定以来,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不断增加,新建改扩建学校约26万所3 ,增加学位2725万个,补充教师172万人,参与交流的校长和教师243万人次。目前,制约义务教育的体制障碍有所突破,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面貌得到较大改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扩大,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一)抓责任,全面落实政府行为

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国家战略,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政府责任意识,强化政府责任担当,形成“政府抓、抓政府”的组织保障体系。

一是定目标,定方向,纵向横向明确任务书。各级政府注重顶层设计,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构建政府为主、部门协同、多元参与的均衡发展推进机制,将任务横向分解到边,纵向分解到底。以组织、规划、标准、责任书等为手段,统筹管理,形成强大的行政推动力。山东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省、市、县三级政府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明确政府责任。辽宁省各市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写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海南省各级政府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各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河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脱贫攻坚同步落实,多部门“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陕西省沿着基本普及、基本均衡、优质均衡、“双高双普”、教育强县的路线图,设计本省义务教育发展路线。

二是严监督,严问责,强化任务落实问责制。各级政府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以教育督导为主要抓手,努力构建督导检查、问题整改、通报约谈等多种手段组成的监督体系。以法律、政策、问题清单及经费奖补等为工具,强化责任,保障任务目标的有效落实。各地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对县级人民政府暨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督导评估考核的核心指标,纳入政府督查工作重点。江西省省委组织部与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联合建立了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狠抓落实均衡发展党政两个“一把手”工程。各省教育督导部门不断强化全程督导,逐县进行过程性督导、预检、省级评估、复查,并开展动态监测。

(二)重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实现教育经费依法增长,逐步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注重调整优化结构,整合建设项目,重点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加快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

一是统筹资金,实施经费倾斜投入。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进程中,健全城乡统一的投入机制,统筹各级、各渠道资金,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云南省统筹多个国家工程和项目资金,建立了“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海南省2016年全省义务教育总投入162亿元,68%投入到农村地区。甘肃省投入174.8亿元,用于配套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并将中央改薄专项资金的85%投向全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对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按照120%给予倾斜。贵州省全省压缩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6%用于教育精准扶贫,2017年受检的22个县累计投入302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二是统筹规划,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各地将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与城乡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统筹教育建设用地,加快城镇中心区、周边地区教育资源扩容进程。河南省郑州市依据都市建设整体规划和区域人口变化,预测了近期、中期、远期中小学校规模,部署编制2014—2030年中小学布局规划。安徽省泗县依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结合永久性居住点的设立,制定了2016—2018三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山东省国土部门通过单列指标、新增挖潜、盘活闲置、共建配套等多种措施,优先解决教育用地问题。2016年单列用地指标2万亩用于“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问题。江西省瑞金市优先保障教育用地需求,近三年来共划拨义务教育用地1814亩。云南省、湖北省十堰市等加大投入,统筹征收教育建设用地,用于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全力破解超规模、超班额难题。

三是统筹项目,提高学校建设标准。各地按照国家和省定办学基本标准,立足学校发展需要,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多,投资总量大,实施速度快,建设标准高。自2013年以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新建学校1.6万所,改扩建学校24.6万所,新增学位2725万个,累计建设各类校舍和附属用房面积4.48亿平方米,新建体育运动场馆3.39亿平方米,新增实验室、功能室746万间,新增设施、器材和信息化装备价值3257亿元,新增图书14.40亿册,新增计算机1248万台。山东省实施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工程,总投入已经累计高达1074亿元。安徽省受检的34个县近四年累计投入306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5590所。在全国2017年受检的560个县中,多数已全面配齐学校功能室、实验室,实现了学校塑胶运动场地、网络入校入班和数字教育资源全面覆盖。陕西省制定了小规模村小和教学点“八项评估标准”,关注末端,予以补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和督导评估,2017年受检县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面貌变化大,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水平大幅提高,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切实感受、最为满意的惠民工程。

表2_副本.jpg

四是统筹配套,完善学校附属设施。各地在学校校舍建设、设备配置的基础上,还十分注重在校园安全、美化绿化、改善生活设施方面的投入,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环境。吉林省实施校园校车安全工程,基本实现了“校车、校园警务室、视频监控”三个全覆盖。湖南省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改食堂、改寝室、改旱厕、改澡堂”和学校“净化、亮化、绿化”工程。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所有学校实现“一键式”报警系统与110平台联网。四川省平昌县全面完成“明厨亮灶”工程,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购买食堂相关服务。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宁夏隆德县等完成了中小学饮水设施改造,为师生提供安全健康饮用水。西藏自治区错那县、申扎县等高寒地区全面完成所有中小学校供暖工程建设。甘肃省民乐县为所有农村小学架设水暖和空调,实现“无尘化”取暖全覆盖。

(三)创机制,全面优化教师队伍

各地深入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努力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完善教师补充、培训、交流、待遇落实和各项机制,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从教积极性,全力保障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一是在补充上出实招,不断输入新鲜血液。针对农村地区教师数量缺口严重,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拓展多种补充培养渠道,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山东省实施“临时周转编制专户政策”,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按班师比1:2.4核编,共核增5.6万名教师编制。湖南省规定每3年对各市(州)编制总量调整一次,对学生数在2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按照班师比单独核编,并将农村中小学附加编制比例由3%调高至5%。广西壮族自治区新核增教师编制6.57万名,解决农村师资紧张问题。贵州省近三年共招聘2.7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特岗教师接转率达到90%以上。湖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均实施了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留得下”的本土化新师资。重庆、江西等多省启动实施全科教师和一专多能教师培养计划,推动农村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各地继续实施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全国有28个省份通过在学免费、学费补偿和国家贷款代偿等方式,每年吸引4.1万名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以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新补充教师约172万人,其中2013—2016年新补充教师129万人,2017年新补充43万人。全国近五年新补充教师中,音体美科学信息教师31万人,占新补充教师总数的18%。

图4_副本.jpg

二是在成长上下功夫,拓展教师发展空间。各地重视加强教师培训,改进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农村教师队伍能力水平。吉林省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海南省近三年连续实施“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每年对全省3000多名乡村教师开展集中培训。河南省采取全员研修、网络平台培训、名师送教下乡等多种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江西省万年县与上海松江区对接,采用“影子式”跟班实训教师800余人。贵州省大力实施“乡村名师培养计划”,每年遴选300名省级乡村名师,设立乡村名师工作室,搭建乡村教师成长平台;大方县、赤水市等均与清华大学、北师大等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建立优秀校长教师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在交流上建机制,努力盘活教师资源。各地开展“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校长教师交流机制,突破交流轮岗的制度瓶颈,让教师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优起来,推动师资均衡配置。河北、黑龙江、甘肃等地采取农村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培训、城市教师到乡镇学校“走教”制度,推动城乡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内蒙古自治区对任职或任教满三年以上校长、教师以自愿和互配等形式开展交流。山东省在全省137个县全面推行“县管校聘”,两年来全省交流轮岗教师6.65万人。陕西省以“大学区”为交流平台,受检的30个县近三年共交流校长教师1.7万余人。

四是在待遇上抓落实,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创设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倾斜性政策,努力让长期工作在艰苦地区的农村教师有地位、有实惠、有发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云南省受检的45个县均实施了乡村教师差别化补贴制度,昆明市东川区、禄劝县每人每月最高分别达2000元、1950元。四川省富顺县建设1343套设施齐全的公租房,满足2000名年轻教师、农村教师的住房需求,会理县为教师建设提供经适房1411套、周转房570套。吉林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特设岗位正高级教师”评审制度,鼓励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受检的4个县近三年为606名连续在乡村工作25年的教师晋升了副高级职称。西藏自治区在高寒艰苦地区全覆盖建设教工之家,提供大家庭式的生活关怀,成为稳定教师最大的暖心工程。

(四)促优质,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各级政府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结合实际,勇于创新,积极推进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一是多种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采取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学区制管理、名校办分校、结对帮扶等多样化办学体制,为各学校之间共享资源、以强带弱、整体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搭建平台,推进所有学校共同发展。吉林省委将推行“大学区”管理列入全省社会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全省组建大学区164个,覆盖95%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实行学区制改革,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建立教学教研帮扶共建关系,组建5个教育联盟(集团)。重庆市通过试行委托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寻求智力扶持等方式,实现薄弱学校结对发展“全覆盖”。山东省共结成4400多个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帮扶对子,基本实现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建立7个教育集团,实现了集团内学校管理、教师队伍等“五个同步发展”目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实施联盟捆绑发展工程,建立了兵地学校和援疆学校互联机制。

二是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与创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与创新,既有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加快实现偏远农村地区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创新了农村偏远地区教师智慧成长的新模式。宁夏回族自治区投入2.5亿元,建成全国第一个以省级教育部门为单位的“教育云”。陕西省建立了教育大数据应用中心,网络覆盖到全省所有县(市、区)。岚皋县坚持建、配、管、用、研整体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光纤接入和WIFI全覆盖。湖北省近三年累计投入50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运行、维护机制初步形成。安徽省探索以县为单位、由优质学校辐射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模式。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虎林市、鸡东县、佳木斯市郊区等通过积极参与“网络学习空间普及与应用模式探索”“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两个国家试点建设等方式,建设数字校园,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

(五)建特色,深入推进内涵发展

各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提高质量、培养合格优秀人才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循素质教育、育人为本之法,走特色办学、内涵发展之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是教育教学坚持立德树人。各地始终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作为质量之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思想统领。强化德育为先,创新德育模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西藏自治区结合“两学一做”和“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新旧对比教育,注重学生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湖北省组织“我的中国梦”“少年传承中华美德”“我家最美故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全省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署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工作,提高民族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贵州省通过开设“道德讲堂”,打造“三生四爱五心五好”德育品牌。江西省井冈山市创新“互联网+红色资源”德育模式。河北省巨鹿县“道德品行储蓄银行”德育创新经验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

二是课程改革聚焦质量提升。各地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以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为抓手,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量,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辽宁省锦州市滨海新区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注重“上好每一节课,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好每一个学生”。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探索实施“五步走”推进策略和“442”课时分配模式。青海省湟中县积极开展以“实践新方法、打造新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西藏自治区申扎县学习东部地区先进经验,探索开展了“高效课堂”实践,极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实施因材施教。

三是特色建设彰显传统文化。各地遵循现代育人理念,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挖掘育人要素,以特色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坚持“特色立区,品牌立校”,走“本土化地方课程、专业化教师队伍、特色化学校文化、区域化整体发展”创评之路。黑龙江省抚远市、黑河市爱辉区、饶河县充分发挥中俄边境地域优势,开展学术探讨与校际合作、教师互派、研学旅行等丰富多彩的中俄教育交流活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突出民族地方特色,大力开展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活动,实现每个孩子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支民族舞蹈。目前,各地各学校办学特色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展现了现代学校文化发展的新景象。

(六)保公平,全面关爱特殊群体

各地密切关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贫困生等特殊群体需求,积极制定并实施义务教育普惠政策,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保障其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消除障碍,平等接纳随迁子女。各地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努力落实“两为主”和探索在当地参加中高考的相关政策。安徽省坚持“两个为主”“三个一样”(一样就读、一样入学、一样免费),不断健全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体制,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7%。山西省2013年起实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参加中考,2014年起实行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参加高考,实现了“平等就学全覆盖、一视同仁全覆盖”。

二是多方参与,合力关爱留守儿童。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体系,统筹协调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确保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特殊关爱。安徽省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1.9万个。山东省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设立了3200处留守儿童关爱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受检的21个县均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社会管理体系。贵州省实施幸福校园、平安校园、自信自强、结对帮扶、亲情桥梁、全程资助“六大工程”,精准关爱留守儿童。

三是促进融合,大力加强特殊教育。各地政府关心残疾儿童少年,加强特殊教育保障力度,全面推进普特融合,积极构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新格局。四川省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特教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水平达到6000元,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青海省大通县投资111万元,对特教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造,加大学生生活自理、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日常教学活动。贵州省各地普遍重视特殊学校建设,赤水市、惠水县、都匀市、印江县、平坝区三残儿童少年入特校就读的比例均在40%以上。

四是建档立卡,精准资助贫困学生。各地政府建立并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湖北省把教育扶贫作为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全面启动了“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建立并完善了以义务教育为主体、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程资助政策体系。山西省繁峙县对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提高到2000元,对孤儿、单亲贫困家庭走读生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资助。四川省洪雅县近三年投入近860万元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1.4万余人次,对义务教育阶段43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施“专人、定责、保质、常态化”精准帮扶。陕西省、湖南省实施教育脱贫攻坚工程,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全覆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仅2016年,教育资助资金投入就达47.52亿元,受惠学生361.21万人。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17年督导检查情况来看,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仍然存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一)部分地方政府推进力度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深刻认识领会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意义,没有把握好推进工作的宗旨和原则,没有把国家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一是投入不足。没有依据义务教育法、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并建立长效机制。没有把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作为重点投入方向。二是落实不到位。个别地方仍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校际差距较大问题,少数地方存在继续增大的趋势,择校热、课业负担问题依然严重,人民群众对均衡发展满意度不高。三是督查不力。在对政府和主要负责人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中,没有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赋予足够的分量,问责不力,整改不够。有的地方督导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人员数量少且能力弱,督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部分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不够

一些地方没有把“办好每一所学校”落到实处,学校建设标准不一,少数学校办学条件依然薄弱。一是城区仍然挤。没有按照“新建小区与配套建设的学校要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规划建设学校,教育用地规划和预留不足,城区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偏小。有的地方领导仍然热衷于集中优质资源变相建设重点校、豪华校,城区大校额、大班额仍然存在。二是乡村仍然弱。仍有一定数量的农村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校舍、功能室、运动场、食堂、教师周转宿舍等规划不科学,建设标准低,仪器设备及信息化装备滞后。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没有设置办学标准或建设标准太低,无法满足正常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盲目撤销必要的教学点和农村小规模学校,给农村偏远地区孩子上学带来困难,辍学情况重新抬头。三是帮扶不实。相当多的地方因为对联盟办学的主旨认识不到位,机制建设有漏洞,考核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表面文章做得多,实际效果差,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没有真正提升。

(三)部分地区教师队伍均衡配置力度不够

一些地方没有把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政策落实到位,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校际差距依然较大。一是待遇差距太小。没有在津补贴、周转房、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运用足够大的差别化待遇政策,吸引骨干教师和优秀学校管理人员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流动。没有提供足够好的发展环境,让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校长和教师安心干事创业、专业成长,有足够的获得感。二是农村缺口较大。仍有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教师补充不及时。现有教师专业、学科、年龄等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胜任教育教学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开足开齐课程的需要。教师走教、远程网络教学等方式仍不能满足每个孩子享有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三是培训效果不好。一些地方农村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偏少、比例偏低。现有教师培训中,仍有一些存在方法手段单一,针对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提高需要不够的问题,培训工作实际效果不佳。仍有少数地方未按要求,安排足够的教师培训经费。

四、下一步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考虑

(一)夯实政府责任,固均衡发展之根

  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长期性、动态性,不断巩固提高工作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加优质义务教育的迫切需求。一是加大投入,重点倾斜薄弱。依据义务教育法、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依法依规持续增加经费投入,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真正把经费投入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二是落实责任,啃下“硬骨头”。落实工作责任,解决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老问题,百姓反映强烈的择校、大班额、学业负担重、豪华校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花力气啃下“硬骨头”,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实实在在落地,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三是强化督导,加大监管力度。紧紧抓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牛鼻子”,倒逼政府责任落实;在政府和主要负责人履行教育职责考核时,给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成效足够权重;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增强督导部门权威,保障督导工作经费,公开问责督导结果,充分发挥督导作用。

(二)振兴乡村教育,补均衡发展之短

  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始终把解决好农村教育问题作为均衡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着眼教育发展需求,提前做好学校校舍、功能室、运动场、食堂、教师周转房等规划工作;依据省定标准,配齐配足图书、功能室、仪器设备及信息化装备;因地制宜,适当提高各项配置标准。二是加快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保留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保障必要的办学条件,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小而美,让农村寄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港湾、温馨家园。三是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围绕辍学高发重点地区和重点学段,明确控辍保学工作的“时间表”,实施精准控辍,依法保障每位学生留得住、学得好,一个都不少。

(三)深化队伍改革,抓均衡发展之本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一是全面提升教师素养。按数量按结构补充农村教师,解决好城乡教师队伍失衡问题;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通过跟岗、顶岗、名师引领、线上线下等模式,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激发教师热情,让教师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创新发展,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二是突破教师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让教师资源动起来、活起来。在津补贴、周转房、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骨干教师和优秀学校管理人员合理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流动;创新教师编制管理,向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三是增强教师获得感。落实好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做到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同时在教师周转房、生活条件、职称评聘倾斜、相关荣誉等方面,为农村教师想更多办法,做更多实事,用政策拴心留人,让教师安心教书。

(四)推动内涵发展,创均衡发展之优

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为每个学生公平地接受高质量教育、实现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一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育人为本,开齐开足开好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健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拓展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以优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学校联盟、城乡结对等,向薄弱学校输入先进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优良师资和优秀文化,带动薄弱学校更好更快发展。三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推进现代学校管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考试评价制度等改革,改进和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注释:

1.2013-2016年,全国累计有1824个县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加上2017年的560个县,共计2384个。据民政部信息,因行政区划调整,已经通过国家认定的县数减少5个,目前实有2379个。

2.因行政区划调整,本年度监测复查对象实为1816个县。

3.含多次改扩建学校的重复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