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平:思想汇报

作者:杨剑平 来源: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发布时间:2018-02-05 阅读量:0

2017年6月10日至7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首届江苏省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班。在为期一个月的网络培训中,我聆听了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的报告,学习了各地校长的办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操作方法。本次培训不仅让我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强化了学习与研究意识,而且也让我对下一步工作有了清晰的思路。在此我非常感谢各级领导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一个多月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

一、党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思想引领

育人为本,党建为魂。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中小学阶段注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这表明中小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导致价值观念产生群体性变革,西方种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引入,对学校文化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影响。加强政治引导和调控主流文化,引导广大师生明辨是非,提高政治敏感度,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党建工作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定不移地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让广大师生在理论学习中积累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二)组织保证

学校党组织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党建工作的好坏关系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一方面,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心骨。校党总支对学校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把握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格调。校风、教风、学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凝练和阐发。将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融于优化学风校风学风的建设中,培育重仁爱、讲友善,重诚信、讲承诺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通过扎实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了解广大师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有效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

(三)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当前,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而来的社会信息化、经济市场化和文化多元化,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要使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文明健康且充满活力,必须依托区域及学校教育特色,因地制宜、因校生长,推动本校党建文化建设的本土化、系列化,促进本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固化和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文化铸魂、文化树人、文化立校为重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把党的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各环节,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促进教育创新,实现学校优质发展。

二、创新学校文化建设模式

(一)从文化战略高度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品行教育、纪律教育、法纪教育是学校党组织的中心任务。在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说教性的意识灌输向培育性的文化熏陶转变,立足于精气神养成,着眼于价值观塑造。学校党组织应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建立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性基础上,以文化的本质属性、价值取向、形式特征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真善美。

(二)立足本土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在市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泰州二附中力行现代教育思想,以打造“幸福校园”为办学目标,坚持“质量立校,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实施精致化管理,发挥一流设施、优质师资的优势,强化双语教学、科技教育、体艺教育等特色,借助“月读书”特色活动,使全校师生养成终生读书、终生学习的习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泰州二附中始终坚持“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方针,逐渐形成计算机编程、京剧文化、英语口语、书香校园、社团文化、阳光体育等学校特色项目,打造教育品牌。加强乡土文化、传统美德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托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体验式教育。

(三)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体验平台

德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道德践行的土壤。要以丰富学校文化生活为抓手,有计划地组织好各种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一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以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创新德育形式,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以及晨会和班会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二是以“特色班队”为平台,努力实践“一班一特色”,开展优秀文化传承教育,使广大师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深刻陶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三是以红歌传唱、经典朗诵、戏曲表演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主题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主性。

(四)以爱育人,使学校党建工作融入人文关怀

学校始终坚持用“爱”浸润学校的制度文化。一方面,将人文关怀引入党的建设,围绕提升党员教师的人文素养,激发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微型党课、师德学习讲座等促进教师弘扬高尚师德,把做人与育人相统一,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同时校党总支组织起一支充满爱心和活力的义工队伍,为学生义务辅导、答疑解难,既服务社会、服务学生,也实现“树师德、强师能”的目标。另一方面,学校的“优秀学生”“校园之星”“书香少年”评选等方案,充分关注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善于用爱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注重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等优秀品质的养成教育,让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爱心盛宴的精神家园。

(五)弘扬主旋律,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的开放性、多元化和虚拟性对学校文化建设、德育工作带来巨大影响,既为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提供了机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和不可预见性。开拓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技术载体,适应现代化的文化发展要求。学校党总支要注重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设立德育教育网站,开辟新闻时事、文史哲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主流板块网页。通过多媒体技术、声光电综合手段的演绎,增强网页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唤起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感情、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和团结。教师通过微博、微信的关注、评论、转发、信息发布和小组活动等多项应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关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导向。

总之,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引领、凝聚人心和推动发展功能,既是对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寻求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工作的契合点,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文化,两者齐头并进,共同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